长篇励志小说《当今奇人周兴和》之二 可怜天下父母心
山上的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山下的水清了又浊,浊了又清。日子尽管过得艰难,小兴和还是渐渐长大了。周兴和8岁那年,父母送他到学校去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兴和的父亲虽不识字,但他早年要饭时,像所有的乞讨者一样,学会了不少要饭的顺口溜,也到过乡场大庙里听人念过不少戏文,他早年听到别人说的这些话,虽没有完全弄懂其中的涵义,但大概的意思他还是知道的。父母从小生活在贫穷艰难之中,他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大字不识一个,这让他们一辈子吃尽了苦头,所以他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女也成为睁眼瞎子。这时已经解放好几年了,连老头老太也要被赶到村上扫盲班去扫盲,何况正在读书年龄的儿女呢!所以不管家里再穷再苦,他们也要送儿女们去读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时。”兴和背着书篼上学第一天,学校的老师就给大家念了这首颜真卿的《劝学》诗。那时兴和人还小,虽不能完全弄懂这几句话的良苦用心,但基本的意思他还是知道的。农村孩子上学不容易。学校在山那边盐亭县的毛公乡,无论寒冬酷暑,无论天晴落雨,他每天都必须沿着通往毛公乡那条崎岖的山道,翻过那座山,再下山来到学校上学,来回大概要走两个小时。刚开始家里还有点吃的时,他就带个红苕或包谷中午充饥;到后来,家里没有东西可带时,中午就只能喝几口凉水,饿着肚皮等着放学回家去。小时候,兴和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他整天沉默寡言,也不善言辞,不愿和同学们过多的交流。他们班上的同学,大多是农村孩子,家里虽说都不富裕,但比起兴和来,还是要好得多。夏天,兴和从来没有穿过鞋子,都是打着光脚爬坡上坎;冬天,衣着单薄的他,常常蜷缩在课桌下,冻得像只瑟瑟发抖小狗。然而,由于他聪慧敏思,学习还算努力,成绩在班上不算落后,有时还受到老师表扬。父母虽都不识字,但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当然都望子成才,将来能有所出息。他们教育儿女的方法,除了信奉民间那“黄荆棍儿出好人”的至理名言外,督促儿子学习的方法更是别出心裁闻所未闻。贪玩是儿童的天性。放学后,为了下塘去洗澡,上山掏鸟窝,兴和有时做作业就难免马虎了事。父亲倒还好一些,反正他不识字,小兴和作业做得好坏,无论给他作何种辩解都能蒙混过关。但,只要他老人家听到老师或同学告状,小兴和就别想蒙混过关了,必然就要受到父亲惩罚。父亲惩罚他的方式,就是打他的屁股。为了打儿子的屁股,他还专门研究过打屁股的黄荆棍儿粗细。棍儿粗了,怕打折了儿子的骨头;棍儿细了,又怕起不到惩罚的目的。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农村吃饭的那种筷子粗细最为合适。同时,为了对儿子起到警戒和威慑作用,他老人家经常准备了10来根粗细不一的棍儿,放在固定的位置上,有备无患随取随用。相比起来,他母亲就显得比父亲精明多了。母亲虽不识字,可比兴和的父亲强多了,她自有对付能识字儿子的办法。那时的老师,都要求学生要写毛笔字。由于没有字帖,老师先在学生作业本上写一行字,然后学生照着老师的字再写。这种学生临摹老师字迹的方法,无论如何聪明的学生,都不可能把每个字的一撇一捺,写得和老师的一模一样——这就好了,每当兴和把字写完,他母亲就开始检查他的作业了。她虽不识字,但自然有她检查作业的方法,她别出心裁地用农村缝衣裳的棉线来当标尺,来量每个字一撇一捺的长短,看他写的字是否都和老师写得一模一样。如若有的字笔画写长了或写短了,在她心情不好时,小兴和就惨了,不但要被扯耳朵,还要被黄荆棍儿抽打。可怜天下父母心!兴和至今都还记得,有一次母亲外出了,他做作业时就马虎了一些,母亲回来时已经很晚了,但她再晚再累也要检查儿子的作业。她不检查则罢,这一检查,周兴和就惨了。她依然用她有效的工具来量每个字的长短,测量的结果,兴和这天写的字,10个就有8个长短与老师写的不一致!这还得了!母亲检查完作业后勃然大怒,一下就走到床边,一把揪住小兴和的耳朵,大声责问他为什么作业做得这样马虎!兴和痛得从睡梦中醒了过来,由于多次受到母亲这样的惩罚,他也憋了一肚皮的气,不由自主就顶撞了母亲几句——这下他就更惨了。母亲一只手扯住他的耳朵,另一只手就抓起父亲早准备好的黄荆棍儿,劈头盖脸就就给兴和一顿乱打。兴和一边哭叫,一边辩解,可他母亲根本就不听他的辩解,反而打得更凶!父亲见母亲打他打得有些过分,倒心痛起儿子来。他劝他母亲道:小孩家不听话,要打就打他的屁股,不要把他的耳朵扯聋了。谁知母亲闻言更是愤怒,她回过头来把气撒在他父亲身上:娃儿不听话,你还要给他护短!你老叫我不要扯他的耳朵,要打他的屁股。我问你,打他屁股?那屁股能听话吗!尽管母亲没有文化,但她骂的话其实是没有错的,人听不听话,关键在于耳朵,关屁股什么事呢?“现在想起来,父母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值得理解。连香港有位著名的企业家都说‘孩子三天一打,打进清华’之说。我们当然更不能苛求没有文化的父母,对他们的儿子能采取更好的教育方式。”周兴和说道,“其实,如今我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还要感谢他们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呢!”寒风萧瑟,黄叶纷飞。转眼间,难熬的冬天又要到了。那时,幼小的兴和在父母黄荆棍儿惩戒下,无非是偶尔遭受些皮肉之苦罢了,在那些艰难苦涩的年月里,留在他心灵中更刻骨铭心的痛苦,则莫过于空前的饥饿了。

奇人周兴和—励志小说 第1 节 地窖出生的孩子
星河春天6611 09-16 10:29 删除 编辑
阅读数:100
“这些年,不少来采访的记者都曾问过我,你童年时期记忆Z深刻的事是什么?”汽车在公路上疾驰,周兴和说话间停住话头,陷入久久的沉思。良久,他抬起头来缓缓说道,“要说记忆Z深刻的,或许,就是我出生时那个阴暗潮湿的地窖,就是我开始记事时那个挡不住风雨的草棚吧……”
周兴和所言不谬。
时值深秋,我来到生于斯长于斯他的家乡三台县。
三台,位于川北丘陵地区,原本是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郪W国都城就建置于此,此后历为州、郡、府之治所,唐宋时与成都齐名。这里既是交通“襟喉之地”,又是商品集散地和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称——然而,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自明末清初之后,这里却是极其贫穷和落寞了。
周兴和出生时的地窖至今犹存
周兴和的老家,坐落在三台和盐亭分界的一个山坳里,一条崎岖的山间小道,连着山那边盐亭县的毛公乡,下山来就是三台县的三元乡。山下有条小河,叫魏河。千百年来,魏河两岸的人们,都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作繁衍生息。
1953年农历八月初八,周兴和就出生在这贫瘠的山窝里。他出生那年,天干地旱,过了处暑,灸热的太阳依然烘烤着这块龟裂的土地。他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个午夜,虽说已至仲秋,但家里依然又闷又热。
他降生的地方,的确是山坡上一个装红苕的地窖里。
他家栖息的这个地窖,和北方人居住的那种冬暖夏凉的窑洞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四川农村,农民常在坡壁上挖出土洞,用来储存红苕洋芋之类的东西。由于南方多雨,植被繁茂,这种地窖夏天潮湿,冬天阴冷。遇到雷雨天,雨水就哗哗冲刷着洞口,像要把地窖冲塌;到了冬天,呜呜的寒风透进洞里来,像要把人冻僵。
在乡村,只有那种穷得不能再穷的人家才会在这种地方栖身。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家里真是一贫如洗。潮湿闷热的地窖里,只有一张用竹木搭起的床铺、床上铺的是干草,干草上只有一张破烂的草席,草席上只有一床破烂的棉絮。”时间过了几十年,周兴和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破烂的窖洞外,是用茅草搭的一个草棚,用以挡风避雨。茅草棚里,一眼泥灶,一口破锅,锅里煮的东西,大概和大户人家的猪食相差无几,更不要说和如今城里人养的猫狗食物相比了。”
不过,日子尽管过得艰难,降生到这个破窖里孩子嗷嗷的哭声,还是给这个贫苦的家庭添了一丝生气,带来一丝喜悦,特别是老来得子的父亲,更是喜不自禁。
周兴和的父亲叫周显文,是一个乡邻皆知的苦命人。
循例,写人传记,至少要刨根问底上溯到主人公的八代祖宗,如若此人祖上曾在朝廷为官,或是社会名流,声名显赫,便可以此来证明主人公是出自名 门望族。但,周兴和祖上是官宦人家还是贫家小户,是大富大贵还是穷愁潦倒,由于他父亲幼年失亲,他的家史已无从稽考——只是,他父亲对祖父的情形还是知道一些的。
兴和幼年时,曾听父亲说过,祖父是个乡村医生,由于医术还算高明,在当地还有一些名气,辛劳一辈子,也有了一些积蓄。他父亲13岁那年,与外出行医的祖父准备回家过年,不料祸从天降,在川北大山里遭遇了土匪。土匪不但抢了祖父的钱财,还杀死了他祖父和挑夫。年幼的父亲见事不妙,滚下山坡,躲藏在茂密的灌木丛中才逃过一劫。
祖父死后,父亲无依无靠,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为了活命,无论寒冬酷暑,早晨黄昏,年幼的父亲端着一只破碗,手拿一根打狗棍,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饿了,就求人家施舍一个红苕或半碗米汤;困了,就蜷缩在破庙或钻进草堆。父亲一辈子饥寒交迫颠沛流离,受尽世人白眼和富人欺凌——这一点,无疑会在年幼的兴和心中刻下深深的伤痕。
兴和父亲稍大,一个农村草药医生见他实在可怜,这才收留了他,让他结束了讨口要饭的日子。此后,父亲在为这个草药医生挑担打杂之余,偷着学了一点草药知识和医药常识。在后来的日子里,父亲就靠偷学的这点本事维持自己的生计。
1950年川北解放后,父亲才回农村分得一份土地。第二年,他的生计好了一些,经人说合,与兴和的母亲在这个破窖里组成了一个家庭。这一年,他的父亲已经51岁,到生下兴和这一年,已经是52岁了。
兴和的母亲叫侯树清,出生在一个贫家小户里。她的前夫姓W,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解放前被国 民 党抓了壮丁,死在了炮火中。但,却为苦苦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留下一双儿女。
父亲没有文化,儿子生下后,按乡间规矩,他请场上的八字先生给儿子算过命。不知是那算 命先生信口雌黄,还是故弄玄虚,他排完兴和八字,捻了捻下巴上几根稀疏的胡须,掐指细细一算,高深莫测地告诉他的父亲:这孩子出生的年辰属水,为“长流水”;出生的日子属木,为“石榴木”;出生的时辰是甲子时,相书上称为“海中金”。由此推断,此人既为长流水中之石榴木,一生命运波折起落沉浮,只不过木漂水中,倒还有惊无险;命相既为“海中金”,就不怕火烧雷劈水淹土埋。此人长大之后,为人诚信耿直义气仁慈,但胆大倔犟爱认死理。一番推论下来:此人此生虽有大灾大难,但也会有大福大贵。
父亲闻言,又惊又喜,他既为儿子的未来担心,又为儿子的未来欢喜。
儿子稍大,父亲请人给他取名“兴和”。至于他为何认可儿子这个名字,或许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大概,既然儿子一辈子多灾多难命运坎坷,他祈求儿子再不要像自己这样受穷受苦,能够衣食无忧兴旺和平吧!
兴和的降生,虽说给这个家庭带来喜悦和生气,但让大人焦心的是,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母亲生下我后,后来又给我添了个兄弟。当时我父亲已经50多岁了,母亲常年有病,在那种艰难的境况中,单是要喂饱一家人的肚皮,就够父母操碎心的了。”周兴和回忆道,“我那时人小,除了饥饿和寒冷,经常仰头呆呆望着我家住的那个黢黑破烂的茅草棚。寒风吹来,屋檐下几绺茅草在风里飘飞,棚顶上千疮百孔,整个草棚都在风里摇晃。小孩子胆小,我经常都怕那草棚被风刮走或垮了下来……每当那个时候,,我就幼稚地想,等我将来长大了,一定给家里修一间像模像样的房子,也给世界上所有的穷人,都修一间不怕风吹雨打的房子!……”
当然,这只是一个儿童天真的幻想罢了。
农村穷苦人家的孩子命贱,除了生活上得不到温饱;生了病,也无钱吃药打针。说句刻薄点的话,基本上是听天由命自生自灭,只要生下来的孩子不被饿死冻死病死,能够长大成人,就算得上是苍天格外怜悯的了。
但,在兴和出生后的那几年,·······他们家里的生存境况就更加艰难,甚至惨不忍睹了。
冥冥之中似乎已经注定,降生在破窖这特殊之处的小兴和,随着他的第 一声啼哭,就预示将要和贫穷与苦难为伴,就要和饥饿与寒冷相依,就要饱受未来生活的煎熬和磋磨。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或许,三元场上那八字先生为他算出的宿命,还是有几分道理吧!
不过,纵观周兴和一生的际遇,却应了我们老祖宗孟子的那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21年9月5日,《廉政内参》第4期第38页“人民心声”栏目刊登标题“我国建筑和建材领域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其中第三节(第42页)小标题“愿星河新型材料的伟大发明得到国家大力推广,造福人类”的第七行摘要:“在当今中国,利用自己研发的高新科技成果走向世界的有两个人和两个项目:一个是袁隆平先生和他的杂交水稻,正在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一个是周兴和先生和他的秸秆建材,正在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合乎科技兴国的伟大战略。
《当今奇人周兴和》一书,目前已被收藏于中国当代作家图书珍藏馆、北京中国作家图书收藏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江津图书馆、江津聂帅陈列馆、重庆渝州大学图书馆、重庆理工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重庆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图书馆、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巴渝文化会馆、中国三线建设历史陈列馆、成都大邑三线建设陈列馆、江津文创中心、江津陈独秀旧居、江津中学图书馆、江津尚融学校图书馆、四川作家图书收藏馆、巴蜀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