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事/ L'Avenir
很想单独为这部电影写一篇文章,今天终于找到时间。
首先,影片的法语名称L'Avenir不同于大家所能预测的"Future",而是那些即将到来的,无法预测的事情。
“The future is that which—tomorrow, later, next century—will be. There is a future that is predictable, programmed, scheduled, and foreseeable. But there is a future, 'l'avenir' which refers to someone who comes whose arrival is totally unexpected. For me, that is the real future. That which is totally unpredictable. The other who comes without my being able to anticipate their arrival. So if there is a real future, beyond the other known future, it is l'avenir in that it is the coming of the other when I am completely unable to foresee their arrival."
抑郁症的母亲去世,沉闷的丈夫出轨,引以为傲的事业由于曲高和寡而遇到挫折,与孩子的关系不甚亲密,引以为傲的学生对自己生活信条的不认可… 电影的女主人公Nathalie在生活的巨变之中,将所有的悲痛过得轻松波澜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最爱的电影,反反复复看过不下四五遍。因为它和我的生活最为接近,也最能反应当下的困惑。
贯穿电影的一个问题,当我们在哲学的世界里,在人类伟大思想家的智慧海洋里,拥有满满的知性生活,遭遇到生活巨变的时候,能否面对这些现实的,动荡的实际生活。
Nathalie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自己的母亲,一个有抑郁症,神经质的老太太,三天两头在凌晨给她打电话要自杀,骚扰消防员抢救自己。而后,出版社联系Nathalie希望她改变自己写书的风格,不要那么深奥晦涩,来迎合市场口味。接着,自己生活几十年的丈夫为了另一个女人要放弃与她的婚姻。再次遇到母亲闹着自杀时,Nathalie不得不将母亲安置在高级疗养院。最后Nathalie面对母亲去世,丈夫离婚,子女搬出去住,出版社中止合作,最喜欢的学生也搬到一个荒山野地的公社中。曾经,她处于一种被人需要的状态中,被当做女儿、当做妻子、当做老师,而之后,她几乎一点点被剥离了这些身份。就如她所说的,“我自由了,彻头彻尾地自由了”,但同时却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失重感。
电影很有趣的一幕,当她在公车上看到丈夫身边的年轻女子,她明白了。如果读了这么多年哲学的她,还在为了一个男人的生物性而愤怒,还在取悦世俗的标准,那么,她才是该羞愧的那个人。
还有,Nathalie的得意门生,当年是Nathalie启蒙了他,让他认识了哲学,从琐碎不堪的生活中解救了他。而现在,学生成为了她的导师。年轻的Nathalie曾经受法国68学潮影响,曾经加入过共产党,去过苏联。这一点遭受过丈夫的讽刺。成年后,她尽量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不被变动而影响能继续正常地运转下去。这一点是不是和我们很像啊!
学生正是看到这一点,觉得Nathalie没有坚持生活需与思想合一。
“你只在意你每天的生活举止,不会让它损害你的价值标准。但却无法接受让思想失控,进而导致你生活的巨大改变。”
“你去示威足够让你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这样让你舒服,但不会危及生活方式。”
这实际上是戳中她的内心的。因为她一直在抑制住自己的真实思想,避免情感失控。因为热爱哲学,她知道用理性来控制情感,但其实也有控制不住让感情真实流露的时候。而后的圣诞夜,丈夫来取叔本华,但是Nathalie却能平静地让他离开,因为她在自己的哲学世界里,达到了自己行为与价值观的统一。她关门瞬间的停顿,让她说服自己,这种统一让她可以面对那些L'Avenir。
无论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Nathalie总是在大步流星地走,挎着手袋,穿着优雅,头发微微凌乱,眼神没时间或许也不需要停步。
以下是印象深刻的摘录:
上课的时候:
“如果神的臣民果真存在,他们便可以用民主制来治理,但如此这般完美的政府,并不适合于凡人。”
Nathalie “你们可不要误解,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作者,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人权和公民权法案”的编辑,法国大革命正是立足于他的政治思想”
在母亲的葬礼上:
“我无数次祈祷,神若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神留的印记若模棱两可,那神一定会抹去,神或明示,或无语,我才能找到我该追随的地方,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我既不知道我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我全心至善,并且追随它,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思想录》
上课场景: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牺牲我们的幸福,我们期盼着未来,如果幸福未曾到来,我们仍然要心怀希望,依旧保持我们的激情与梦想,因为这样的状态就足够了,这种状态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替代现实的愉悦感,或许会更好。厄运却降临在那些无所无求的人们身上,他可以说失去了他所拥有的一切,人们对于已经得到的东西远没有对正期望的更加来得开心,只有在没有得到之前才会觉得快乐。”“朱莉回忆起她曾经和圣普乐处于那种食不果腹状态时的热情,她期望可以和他一起追求真正的幸福,正是这种希望让她感到幸福,因为朱莉满足于以梦想取代现实,这种状态已经足够了,这就是想象的力量,想象里可以填补缺失,比如她所爱的人,想象带给了她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尽管是虚幻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有效,对于那些想象力丰富的人而言,比如卢梭、朱莉的这种情况可能也适合于他自己,那种虚幻的满足感能够变成一种真实的安慰,能够弥补甚至取代肉体的欢愉。”
如果幸福无法降临,希望就会延展开来。
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延续多久。
我们无法满足于已拥有的,
希望着的总会带来更多快乐,
我们只有在幸福之前才感觉幸福,
不幸的是那些无欲无求的人,
他因此失去了他所拥有的一切。
希望比拥有更容易令人满足,快乐存在之前才是真正快乐的。
最后,随着年华老去,几乎所有外在快乐的源泉都将枯萎,我们青春不再,对各种兴趣爱好的精力将舍我们而去;亲人朋友逐一离去,而此时唯一能陪伴我们的,就是个人内心丰富而强大的精神世界。影片中Nathalie说:“没什么可遗憾的,我拥有满满的知性生活,这已经足够让我觉得幸福了”,这句话,很感人,很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