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应该更新“男色消费”到“情绪消费”的稿子,但是今天脑子一热,聊聊一件事。
前几天录播客的时候,聊起“爱好的羞耻”。我们总羡慕别人会唱会跳,担心自己是门外汉被嘲讽。
环境在强化对“无能者”的围剿,似乎你没有学习过,甚至没有被证明有能力的机会,就在价值鄙视链里草草退场。
成为“平平无奇”的人好像是原罪一样,被关押在价值评价表垫底。
你们发现没有,这种古怪的结构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受害者有罪论”?
普通人尚且如此,如果是弱者,是受害者,变态的是,他们要受到的指责还要更多。一般说来,人们总能如愿以偿地从被害人身上找出诸如轻信、贪利或虚荣等毛病,因为他/她看到的往往就是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如此一来,似乎被害人遇害,首先就是其自身的问题,要不然别人怎么就没被害呢?于是乎,猜疑、挖苦、讽刺甚至于谩骂,会像潮水一般涌向被害人。以前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社会心理。后来发现,这样的人在哪个社会都有,同时,所在的环境越是让人缺乏安全感,喜欢挑剔被害人的旁观者也会越多。这可能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使然。内心越缺乏安全感,就越习惯于下意识地从被害人身上找出毛病,然后想着自己与被害人并不一样,由此而获得心理上的自我安全感。很多喜欢共情强势者的人,基本上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心理,虽然自己未必清楚地意识到。【“还有人过得比你差!”】
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糟糕的现实总是鄙视他人为乐。
比如买衣服忌讳撞衫,对撞衫的尴尬,其实是恐惧审美代表的,权力的逝去。
因为小众往往意味着格调,能他人所不能。
商品拜物教之外,其实读书文艺上鄙视他人也挺没品的。因为人类浓缩起来总不过那些大的命题,不同的只是形式。躯壳只是短暂的。
某种意义上讲,听最炫民族风和意大利opera的没什么两样。
【《文艺青年装b指南》】
社会达尔文的,优绩主义,效率至上的气氛下,追求卓越变味道为追求权力与控制。
连所谓爱好小众也是自我的胜利。
审美上俯视他人,结构中好发律令,呈现金字塔式的绝对服从。然而短暂的物品购买与景观对个人生涯来讲并没有什么作用,上对下的那种权力掌控对大机器的运行百害无一利。
“还有人过得比你差”这句话看似给了三分情面,却显出十分的恶。为什么我要因为别人比我差而产生愉悦?这种逻辑很没道理。【“不能一辈子都在做卷子啊”】
出生于小城镇或农村,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除了擅长考试和做题外,其他方面相比其他同学都要稍微薄弱一点,包括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经济实力等。课本上的四书五经就是天经地义,万古真理不能修正和质疑。我们从小被排序有个词叫“底层互害”,我记得凯瑟琳•布的《美好时代的背后》这样写贫民窟:“每个地方的每个人,都在抱怨他们的左邻右舍。然而,在这个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为解决纷争而联合起来上街示威的人却越来越少。在基于阶级、种族和宗教的群体认同逐渐削弱的同时,愤怒和希望亦变得私人化,就像孟买其他许多东西一样。如此一来,对精明调解人的需求亦随之增加——在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这些人体缓冲器必须为人们的冲突与利益争夺奔走。”生活变得细窄而狭长,抽刀向附近,因为那是你能鄙视到的,够得着的人。其实我想说,“小镇做题家”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体制的问题,它指向某种以竞争获得胜利为至乐的价值准则。在这个准则里,对知识的热爱、面对未知的恐慌与好奇、获得所知的快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超过同桌的小红。
就好像在中学时代某个想把东西背进脑子,却死塞不进去的下午【“自杀的人不是弱者”】
在面对别人抑郁时,颓丧时,烦恼情绪时,指责说他们矫情并将之向下比较本身就是一种暴力。不产生现实作用的绝对正确,只是给自己描画一张“最有勇气”的勋章,表彰自己更有勇气罢了。自尊心越强、生活质量要求越高的人,在忍耐和缺乏等问题上的竞争中被淘汰的情况越多。越没有能力,活得越卑贱的人越能活下来。也许那些活得更长,比他们更能忍受的人只不过是更习惯于匮乏的生活方式。黑暗法则的丛林社会并不欢迎纯粹的人,对生活质量要求高的人越容易在比拼忍耐匮乏的社达竞争中被淘汰,被绞杀合围。活下来的都是适应匮乏自然的人,拥抱社达,认可社达,变得粗钝,在丛林里蚕食别人也被蚕食。【让我疯狂叠个甲】
以上只是绝对化的陈述,生活是极其复杂的。最终的意思还是希望,不要把人生价值过多地放在对身边的倾轧上。比较和嫉妒心是人必须的根性,如果不会嫉妒别人,心里暗暗较过劲儿的人也挺可怕的。
如果有人鄙视你了,你就鄙视回去,人首先要学会管好自己。
“社会主义从未在美国扎根,因为穷人并不把自己看成是被剥削的无产阶级,而是暂时困窘的百万富翁”。不是如何钻营,牺牲身体与尊严,头破血流地拼杀成为上位者睥睨世人,站在金字塔顶端接受朝拜,而是努力营造通过双手劳动,即使没有天赋,普通岗位的普通工作的普通人也能够被容纳,被尊重的世界。失败就是失败,不身处其中任何人没有权力去评判你自己该往何处去。沉溺和普通也是一种选择,它不该被贴上弱者和耻辱的标签只是希望你的失败来源于追求的目标没有达成,而不是被社会和他人的价值所裹挟被迫加入焦虑。承认并正视自己的普通,单纯因为试图获得开心活下去也好。【“诚挚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