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几年里,梦境似乎是在启示着路程,直到环境转变中流淌出来的新元素,不再总是蓦地撩拨心弦。
真正的答案,总是先于知识到达,形而上,在时间的长河里,提前概述了万有。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下的状态还与过往的经历、积累的技能、信息源的获取有关。
你约等于,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遇见的人的体验之和。
在对不同道理的知晓与深刻理解,也像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01 求知的三种境界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论语·季氏篇 第十六
在这里孔子谈论的是学习问题,他从“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角度出发,将获得知识的方式分成三个不同的境界,即“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这三个境界按由高到低,由难到易的顺序排列。
学习的三种境界,“生而知之”当指生下来就知道的知识、技能,乃至遇事的本能或处理事情的直觉判断;“学而知之”,指经过学习后,掌握方法加以应用,可以做到;“困而学之”,相对而言,是遇见了困境,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而必须去学习。
“生而知之”不可求,“学而知之”也需要方法+环境得当容易通过学习而来获得,“困而知之”也需在特定情景中,不放弃努力地进行尝试。
能够做到持续努力,也许是“困而知之”的前提条件。努力,有些时候也是一种天赋。
02 大道美德的践行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 第20章
将学习的三种境界,姑且称为三类不同的人,在具体的学问中是如何处理事情的?参考《中庸》在讨论天下共行的大道美德,大道指着五种:“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兄弟之道”、“交友之道”,美德分别指“智慧”、“仁爱”、“勇敢”。践行大道美德的方法,需要诚实专一。然而,在实际处理问题时,“生而知之”的人可能会变成“困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人反倒成了“生而知之”或容易地“学而知之”有的人生来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是在遇到困难后去学习才知道这些道理。可见,再全能、完美的人,也有缺憾,再普通、平凡的人也有亮点。人们掌握某些道理有先有后,但是到了真正知道这些道理,他们又都是一样的了。有的人心安理得去实行这些道理,有的人是看到了它的益处才去实行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勉强去实行这些道理。虽然人们实行这些道理有差别,但是当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时候,却又都是一样了。
03 思考问题的八重境界
对于人们来说,知道道理有先有后,但是到了真正知道的时候,他们又是一样的了。知道道理有先后,而对于每个人知道时候少不了顿悟的过程,有些人顿悟时刻会多,直至习以为常,也就是渐渐成为了容易的“学而知之”,而有人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有大变化。也许差别是始终一探究竟的心,还是具体而言的方法呢?梁漱溟先生1928年在中山大学的演讲,讲到他做学问的初心。
简而言之,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第二层: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演讲末,梁漱溟先生说如果能够按照这套方法去做,哪怕天分一般的人,也能有所积累。
盖学至于高明之域,诚不能不赖有高明之资。然但得心思剀切事理,而循此以求,不急不懈,持之以恒者,则祛俗解蔽,未尝不可积渐以进。而所谓高明正无奥义可言,亦不过俗祛蔽解之真到家者耳。此理,前人早开掘出以遗我,第苦后人不能领取。诚循此路,必能取益;能取益古人则亦庶几矣。
04 数据-信息-知识-洞见-智慧-影响力
这是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张图。数据、信息、知识、洞见、智慧和影响力是六个在信息领域中常用的概念。首先,收集和存储原始材料形成数据,数据经过处理加工后形成信息,对获取的信息加上经验进行理解便是知识,将知识连贯起来看发现结构、模式乃至趋势是洞见,在洞见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决策和发挥创意是智慧,运用智慧加上链接形成了特定目标人群和范围的影响力第二层“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开始逐渐从信息结合经验发现问题进而积累知识;第三层的“融汇贯通”和第四层“知道不足”是逐渐地将知识连贯起来发现结构、模式及趋势;到了第五、第六层的“以简御繁”“运用自如”则是巧妙地运用知识进行创造和智慧地决策了;第七层“一览众山小”则像见众生过程中用积累的智慧来做判断;第八层“精辟通透”则是基于判断后的智慧来链接以达到影响部分范围和人群。
05 最后
学习的三种境界以及大道美德的践行,是被定义的不同个体差异以及在具体实践场景中的反应、表现;思考问题的八重境界,还有智慧与影响力的形成,是个体向外探索路径的演变。历数转变,察觉自己的文字风格从纯感性、不太准确的语言表达,过渡微为依旧感性、但是带了一些试图精确表达概念化的语句;前年年末那会,我看着一堆现同行的文章还在感慨,怎么这么干,不能colorful一些,但是在环境潜移默化影响中,倒不是天性使然,只是由于能耗不太足,所以优先选择了尝试精确表达。而那些在当下阶段没有一贯被表达隐喻层面的字句,则成为梦境中瑰丽而奇幻的画卷。不再完整的表达也许是代价,但是好处是,开始理解酒店的隐喻,那些在虚空中打开,进而构建出一座城堡,拥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房间,人儿来往、川流不息。一路走来,由于浮想联翩的丰富想象,倒是无心载出了一路繁花。回头望,连自己都觉得好笑又感慨。理解着“见天地、见众生”,也还需在见自己的路上。见自己的方式,分门别类,也涉及到颗粒度,还在认真收拾、仔细拾掇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