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猫咪《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
《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
The Blake Snyder Beat Sheet
1.开场画面 Opening Image(1):
2.阐明主题 Theme Stated(5):
3.布局铺垫 Set-up(1—10):
4.触发事件 Catalyst(12):
5.展开讨论 Debate(12—25):
6.进入第二幕 Break into Two(25):
7.副线故事 B Story(30):
8.玩闹和游戏 Fun and Games(30—35):
9.中点 Midpoint(55):
10.反派逼近 Bad Guys Close in(55—75):
11.失去一切 All is Lost(75):
12.灵魂黑夜 Dark Night of the Soul(75—85):
13.进入第三幕 Break into Three(85):
14.结局 Finale(85—110):
15.终场画面 Finale Image(110):
那么,这些所谓的“节拍”都是什么意思呢?
1.开场画面:
顾名思义,它决定了一部电影的调性、类型,是对观众的初次冲击,也是“前情”的一段速记——与终场画面正好相反。
2.阐明主题:
也很容易理解。通常是主角与他人的对话,而主角并不知道这些对话里到底有什么东西会成为他在这场冒险里幸存下来的关键。这部分会交代电影的主题。
3.布局铺垫:
剧本的前10页不仅仅要勾起我们——以及制片公司——的兴趣,还要介绍或是带出主线故事里的每个角色。
4.触发事件:
一封电报、一阵敲门声、捉奸在床——总之是一个对主角产生冲击的事件,也是影片的第一记“重拳”。
5.展开讨论:
可能是一场戏,也可能是一连几场戏。主角对自己必须踏上的旅途产生疑虑。
6.进入第二幕:
从这一刻开始,故事抛下了“日常”的世界,进入上下颠倒的“反日常”世界,开启了第二幕。主角做出了抉择,他的旅途也就此展开。
7.副线故事:
一般是“爱的故事”,但实际上在一部出色的电影中,你在这里看到的是针对主题的讨论。
8.玩闹和游戏:
我们会暂时忘掉剧情,享受桥段套路和“预告片镜头”(trailer moments),沉浸于影片“对前提的承诺”(promise of the premise)得到兑现的快乐中。
9.中点:
将影片一分为二的位置。我们重新回到故事里,“危机加剧”“倒计时”开始出现,压力开始逼近主角。
10.反派逼近:
反派既来自内部(主角队伍中的问题),也来自外部(一个步步进逼的坏蛋),显现出真正的压力。
11.失去一切:
出现了一个“伪失败”的情节,我们会在这里感受到“死亡的气息”——因为必须要有什么东西在这里死去(或是失去)。
12.灵魂黑夜:
“主啊,你为何遗弃了我?”——主角完全陷入了绝望……
13.进入第三幕:
……但是别急!因为一个新点子、新的灵感或是最后一分钟的行动、来自副线故事中爱人的话语,主角决定奋起反抗。
14.结局:
正反世界合二为一:之前的经历,加上学到的教训,主角开辟出了第三条路。
15.终场画面:
与开场画面相反,我们可以确实看到变化已然发生了。而我们也知道,所有故事都是关于蜕变的(all story are about transformation),但千万记得要把这种蜕变表现得足够戏剧化!
这两种整理方式——“类型”和“结构”,就是我们自己写剧本和改剧本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
-
GHOSTI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9-16 1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