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中指看报: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科学思想方法(七种思维能力)
中指提示:以下七种思维能力是治国理政的科学思想方法,也是近年来抽象化、务虚化的申论大作文,特别是国考作文探讨的本质内容。近三年的国考作文:流动与新生、长期价值、思维与播种、融和融活、务实与理性、物无妄然必有其理,都是考察的对事业发展的规律性本质性认识。因此,非常建议大家多思考理解一些政治领域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
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科学思想方法(七种思维能力)
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他强调“要提升思维能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做到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后一句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掌握这七种思维能力,这与公务员或党员干部的工作直接相关,也是公考出题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这七种重要思维能力,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是想问题、作决策的具体方式方法(这七种能力都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以后考到任意一种,都可以给它贴上唯物辩证法的标签)。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真正做到以学增智。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抓重点、抓关键、抓牛鼻子,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在学思践悟中提升思维能力,我们才能不断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提高七种重要思维能力,就是为了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加适应事业发展需要,使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按照客观规律推进。从国际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要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就要准确认识决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从国内看,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就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积累国际国内的万能宏观背景)
l 战略思维能力:
是什么: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为什么:
他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理论层面)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就在于我们党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历史实践层面)
怎么做:
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意味着要多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总)
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调整战略策略,才能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分/战略谋划)
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分/战略定力)
l 辩证思维能力:
是什么: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为什么:
他强调,“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层面)
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理论层面)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现实层面)
怎么做: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总)
深入学习“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等重要论述,学会科学把握事物之间及内部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入学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重要论述,学会坚持运用“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深入学习“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深入学习“脱贫攻坚必须在精准上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双碳工作“不搞齐步走、‘一刀切’”等重要论述,学会坚持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家好好体会重要论述内容分别体现出的辩证思维)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放到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的大形势、大趋势和历史经验之中去考虑、去研究,才能作出正确谋断和决策。(学会思考研究四组关系)
l 系统思维能力:
是什么:
系统观念能力,就是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十个指头弹钢琴”。
为什么: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他指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理论层面)
观棋,心有全局;落子,精细布局。改革不能“孤军突进”,发展不能“单打独斗”,调控不能“零敲碎打”,安全不能“一失万无”……经济运行中的普遍关联、群众利益间的相互联系,决定了治理者在看问题、做决策、抓落实中必须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工作。(现实发展层面)
怎么做: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六组重大关系也非常重要,我们之前已经专门解读《20230626中指看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是我们大作文、面试时候分析为什么的时候可以考虑的方面)。只有运用好系统观念,才能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宏观层面)
对领导干部而言,切实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要高度重视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将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成功实践,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领导干部层面)
l 历史思维能力:
是什么:
历史思维能力是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为什么: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只有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才能在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基础上,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历史发展层面)
怎么做:
历史思维能力须以科学方法和正确史观为依托。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把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两个结合)
党员、干部要善于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准确评价历史,正确学史用史。(领导干部的历史观)
l 创新思维能力:
是什么: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为什么: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他强调:“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理论层面)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他指出,“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通过革故鼎新不断开辟未来”(现实层面)
怎么做:
改革攻坚要有正确方法,坚持创新思维,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不断推动事业向前发展。(宏观方法论)
对党员干部而言,要把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敞开思想谋划新思路、放开手脚追求新突破,努力想新办法、找新出路,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不断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领导干部个人)
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保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涵养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大胆闯、大胆试,我们定能不断谱写“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更辉煌篇章。(内在要求)
l 法治思维能力:
是什么:
法治思维能力,就是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
为什么: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理论/现实层面)
怎么做:
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要求增强法治观念,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自觉在法治轨道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整体要求)
领导干部要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本领,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要求领导干部做“四个模范”: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领导干部个人)
(强烈建议执法岗位考生去看原文《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科学思想方法⑦》,笔试、面试肯定会用上。)
l 底线思维:
是什么:
底线思维能力,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
为什么: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他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理论/现实层面)
只有坚持底线思维,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我们面对纷繁复杂局面时,才能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头脑,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结果导向)
木桶有短板就装不满水,但木桶底板有洞就根本装不了水。他强调:“防控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就是加固底板。”(理论层面)
怎么做:
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目标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忧患意识)
底线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守住底线并不是要消极守成、不敢作为,而是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这意味着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同时做好应对预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同时也要看到,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分类施策、果断出手,及时阻断不同领域风险的转化通道,有效掌控局势、化解危机,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