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爱格》:
其实这篇文章应该在《爱格》停刊的那一天就应该写出来,只是因为事情很多一直搁置了。
但是今天闲下来了,忽然又觉得自己也应该给这个作品留下一个尾声。
——就像那个停刊通告一样。
01
或许对很多女孩来说,《爱格》应该是很多女孩的青春记忆,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本杂志的记忆。
我也不例外。
我接触这本杂志的时间不是很长,因为曾经的自己不太喜欢看杂志类的书籍,唯一比较久远的杂志或许是《读者》。
但《爱格》是我高中时期最重要的杂志,它几乎在高考之前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的高中时代对现在来说是一个原始的时代,一切的东西都回归了最初的使用方式。
学校不允许带手机,如果住宿舍的同学要带手机的话,就必须在返校的第一天把手机上交,到周末才会还给我们。
所以,如果想要吃零食,买文具,喝奶茶,都只能依靠现金的使用。
那个时候,绿色校服的口袋并不是很大,但总是装满了超市找给我的零钱,还有一张吃饭用的卡。
总之很无聊,人们都在为一个名为“高考”的东西而努力,很早很早就起来刷题,一直刷到深夜,然后回到宿舍,倒头就睡。
02
我们学校的宿舍和教学楼是分开的,中间有一条不宽的马路,我们要经过斑马线才能到达住宿区域。
对当时的我们来说,那条马路就是一直封闭在学校的高中生唯一的自由之地。
偶尔会有小商贩会在这条马路边摆摊,吆喝着让过路的学生买一点小食。
其中有一个不太一样的,是一个骑摩托的大叔,他的脚边总是摆着一个牛皮纸做的纸箱,里面满满都是各种各样的杂志。
虽然那时候的报刊亭已经消失在昆明,但是每次看见这个大叔骑车带着书过来,然后不同的学生围在他旁边,七嘴八舌地问着有没有什么书,我就会想到已经消失在街边的报刊亭,以前就是这样的。
但是,我确实没有想到,这样的场景,竟然还可以看见。
我在那位大叔那里买来了第一本《爱格》。
很神奇,虽然当时我已经为学习忙的焦头烂额,几乎每次找到机会就倒头就睡,但我还是一期不落地把所有的《爱格》看完了。
同学总是觉得很神奇,为什么我可以做到在这么忙的时候还能有精力看杂志,不过要让现在的我来回答,我也不知道答案了。
只是觉得,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什么刻骨铭心的感情事件,但是我格外热衷于看故事里面的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
03
在高中时期,我最喜欢的作者是沈鱼藻,一个写了不少民国故事的作者。
每一次买《爱格》的时候,我最期待的故事就是她写的民国故事。
当时的我一直觉得,沈鱼藻是一个很会起名字的诗人,每一个名字都带着民国时期的那种感觉,精致又悲情。
或许正是这样的名字,才进一步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顾灵毓与傅兰君,蒋固北与景明琛,云观澜与孟聆笙……
还有她写过的其他故事,每一个都具有独特的灵魂,我在她的文字笔下能够看见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有那个几乎所有都带着悲情色彩的爱情故事。
我其实有些好奇为什么她的民国故事会如此吸引人,有爱人之间的情感,更有家国之间的大义。
她似乎对民国有很强的理解,我记得她似乎写过一些民国时期的女性真实故事,有些人我们很熟悉,可能是林徽因、阮玲玉、胡蝶,还可能是其他一些不太熟悉的人。
后来我无意间看过沈鱼藻写自己,讲述了一个很有勇气,也很不一样的故事,让我看见了一个很不一样的沈鱼藻。(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找看,不太记得是什么名字了)
逐渐开始理解,为什么她会有如此细腻的笔触,创造出如此感人的人物。
她在《爱格》写的《旧梦1913》应该是很多人的白月光吧,有很多经典的话也一直流传在网络上,带着现代的人们回到风雨飘摇的年代。
“我这一生失败透顶,民国三年等不到一场雨,这一生等不到一句‘我爱你’。”
“‘我说不上来谁对谁错,只觉得乱哄哄的,教人觉得心惊胆战的。’‘那你什么都不要多想,做你的无忧小姐。”
“真遗憾啊,雨来的时候,你不在我什么班。终于知道你也爱我,却不是你亲口对我说。”
04
高中三年,应该是我感性的最后三年,上了大学以后,我很少会有这些抒发情绪的时候了。
我变得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情绪稳定,以前还会看一些言情小说,现在却更喜欢看充满现实的非虚构作品,最多是保持着推理与悬疑小说的爱好。
因为大学学习了新闻,其实我知道纸媒如今步履维艰,我总是会在网上看见一个又一个熟悉的杂志媒体发出一个停刊的通告。
然后看着那个通告的浏览量不断攀升,成为之前作品的好几倍。
无数人都在缅怀过去,悲伤于过去,然后脑海里冒出一个想法:
多久没有去看它们了?
互联网的发生让纸质的东西逐渐走向了低潮,有的转型成功,依旧屹立不倒;有的失败了,或许只能留在记忆里。
《爱格》停刊的公告我看了很多遍,高中时期偷偷把书藏在桌兜里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地播放。
我不知道《爱格》主编所说的“分段,另起一行,重新开始”会什么时候出现,是否真的会到来,但好在还是留下一个念想。
它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句号,是省略号。
祝我曾经爱看的杂志们和长大的小伙伴们,未来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