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时间里】(1)。橄榄树与梅花
时间:下午,2015.05.08。
地点:《橄榄树与梅花》新书发布会,Palacio de Salazar,拉芭玛岛。
Palacio de Salazar,该是有些历史的建筑了。 简单直译就是 “萨拉萨尔宫” ,建于17世纪,后文艺复兴风格,现今是政府用作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
《橄榄树与梅花》的新书发布会在这里举行。

这本书目前只有西班牙语版本,我们一起等待,希望尽快有英,中译本出现。

大致是讲三毛和荷西在拉芭玛岛(La Palma 中文翻译很多种,索性沿用三毛书里的翻译) 生活那段时间的一些记录,和当地人文地理的介绍,特别是当地新修建纪念三毛荷西系列雕塑的始末,还有对那里他们朋友和家人的采访。
实际上,三毛和荷西真正一起在拉芭玛岛生活只短短几个月,但荷西潜水失事却是在此岛上名为La Fajana 的地方,他也埋葬在这里的圣十字市公墓(Cementerio Municipal de Santa Cruz de la Palma)。
无论是这本书的出现,还是纪念三毛和荷西的 “三毛观景点” (Mirador Sanmao) 的产生,都要源于很多爱三毛的读者对三毛深入骨髓的痛爱。他们一遍遍的从中国,从世界各个国家来岛上探寻荷西之墓,才使当地政府意识到三毛和荷西曾在这里生活过的意义。 于是,早已荒废难寻的荷西墓地被重视并重建,全新的纪念三毛和荷西的观景点得到建设,这本《橄榄树与梅花》应时出现。

那些爱三毛的读者,如此可敬和感人。如果没有他们一个又一个来回所做的事,又怎么会有后来这一切?这些深深的感谢和感动三言两语是不够的,是该要好好为他们写上一章,那么就在别的章节里细说吧。
这回只说关于这本书那天发生的一切。
新书发布会的流程不再赘述,想来世界上此类活动大抵相似。 但过程里却有三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是前排这孩子 (那时我不知她是谁,有多大,只觉得她就该是个孩子,后来知道她今年29岁) 整个过程里一直反复回头来看我。她每回一次头都要看我许久,不笑,就是一直一直地看。 她每回转头来,我都对她笑,都要和她悄悄摆手招呼,每回都像我们第一次相遇。
她转着转着,看着看着。很多次后,突然一晃头对我哗一下绽开笑容。 那样的豁然绽开就像阳光初照,丝丝光芒瞬间打开,我知她再无保留。我们看着对方一起无声的大笑起来,好像握住一颗好暖好干净的心。

后来,作者开始签字赠书。大家自由散开等候签字,各自随意聊天。 周围开始纷乱,热闹起来。她越过人群,仿佛周围什么都没看见,一路直直地对我张开双臂的抱过来。
一把接住,紧紧用力地抱,那种拥抱太暖,感谢这孩子对我毫无保留的给予和信任。 当日一起晚餐时知道了她叫玛丽娜(Marina),是荷西大哥塞萨(Cesar)的女儿,后来一起聊天时他说这是自己 “唯一的女儿。”
第二件是这个女子那天快乐热情的给我展示她手上戴的戒指。 当时全无考虑,本能的拍下来。

拍时只是本能,后来才知那正是三毛当年送给她的礼物,她当当心心的戴来,一起带来了当年的盒子。 也知道了她叫科鲁兹(Cruz), 玛丽娜的妈妈,荷西与三毛的大嫂。
第三件是最后南施姐朗读三毛家人用中文写来的一封信 —— 自然由她翻译成西班牙文。 因为语言不通,所以不甚在意,却发现读到最后南施姐突然有些哽咽,哽咽到有些不能完整发声。那一刹说不出的心有所感。

南施姐绝不是一个滥情,矫饰的人,定是那里面有什么深深打动了她,情难自已。
待我后来回看那篇三毛小弟陈杰先生的致辞,也一样流下泪来。
他的信全文就不放在这里了,只写最让我泪下的一句 “我们对他们的爱与思念,从生到死不曾间断” 。 。 。 。 。 。或者这正是一个又一个爱三毛和荷西的人一遍遍来加纳利岛的意义所在。唯有走过他们走过的地方,呼吸和经受过他们曾经阅过的风景,方才能稍稍平复对他们那种发自肺腑的倾爱和思念。
签字赠书结束后,《橄榄树与梅花》的作者 Manuel Poggio Capote 接受了我的采访。

南施姐和《橄欖樹與梅花》的作者 Manuel Poggio Capote。

他是拉芭玛岛的记事官(cronista oficial)。
Manuel Poggio Capote,第一次见面,给我的感觉有些拘谨,敏感而内秀,但能感到他内在是热情的又有一点点执着。
他让我感动,因为第二天我们和荷西家人一起去给荷西扫墓时,他会细心的关照我什么。就是他建议我在石头上写下送给三毛和荷西的话来纪念他们。他还给南施姐留下话转告我,如果我还有什么需要去采访他就再去找他,他会在办公室接受采访。
有些遗憾,因为行程太紧,再也抽不出一点时间补做这件事,但一样好感谢。
扫墓那天他带去的这束鲜红马蹄莲。
安静地枝枝站立,火热的颜色仿佛慢慢,慢慢燃烧,有些像他。

感谢他和夏米叶 (Javier,荷西二哥) 在这本书上认真写下的赠言。
还有南施姐的翻译,小强哥认真,仔细写就的中文。

都是好相遇,无论这本书,还是一路的这些人。
LL 那天拍的这张,很喜欢。

——2015.05.20 寫於 Hovseter, Oslo。
后记: 安家新博客,整理旧文。
四年过去,亲爱的南施姐一家已和我们亲如兄弟姐妹。

今年5月马德里,和荷西家人再度相聚。
玛丽娜这回快速认出了我,扑上来使劲拥抱,让我欢喜开怀。

这孩子 (4年过去她已33岁,心里看她依然是第一次遇见的那个孩子) 那天特别活泼快乐,我嘛更胖啦。 。 。 变老,倒不怕,毕竟老会有老的好看模样。惟 “胖” 是全无办法好看,发愁。
再回看4年前第一次见面,这孩子看我的神情,笑哇。

生命里真的有奇特密码,相适的总会相遇,一次又一次。
——2019.09.21 写于 Birkelunden,Oslo。
另外11篇:【走在时间里】(2)。莫得斯多(Modesto) (douban.com)
【走在时间里】(3)。夏米叶(Javier) (douban.com)
【走在时间里】(5)。希叶莉(Sierri) (douban.com)
【走在时间里】(6)。三毛观海台(Mirador Sanmao) (douban.com)
【走在时间里】(7)。塞萨尔(Cesar) (douban.com)
【走在时间里】(8)。卡门(Carmen) (douban.com)
【走在时间里】(9)。伊丝帖(Esther) (doub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