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传递大能量,《中国短视频大会》拓宽主流文化传播阵地
大型融媒体节目《中国短视频大会》日前圆满收官。通过央地联合、大小屏联动等多种方式,《中国短视频大会》为主流文化的破圈传播解锁了新的表达路径,开拓出更大的施展空间。同时,正能量命题的集中式创作模式,为新媒体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种参考。
来源:CMNC—广电头条
文/安哲 刘松林
“白墙黑瓦、排排卵石,清凉的小溪、悠长的古道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尽收眼底,更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是在短视频里以独特视角看“孙权故里”的体验。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品,央视频原创、央视创造传媒制作的大型融媒体节目《中国短视频大会》日前圆满收官。

节目中,创作者们借助不同的创意与表达形式,不仅呈现出第19届亚洲运动会举办城市杭州之美,更展现出广袤的中国之美,让短视频成为兼具思想与艺术引领力的有效载体,完成了当下多元审美的有效表达,并让大众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和时代力量。有观众不禁感慨,“难怪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无时无刻不在为我生在中国而骄傲”。
1
现场评委回归“点评”本位
挖掘作品中的大主题、大情怀与大时代
随着优秀内容创作者不断涌现,短视频这种新媒体形态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积极作用,如何整合优质创作力,释放巨大传播能量,《中国短视频大会》的幕后主创们有着自己的考量。
《中国短视频大会》创新构建了总台首个短视频评委体系,评委会由50位来自内容、技术、传播等短视频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从业者组成。评选结果由50位评委会成员的成绩加权所得,现场评委仅作为评委会代表进行点评,保留台上交流场,成为节目特有的创新亮点。

不同于传统的评委现场打分模式,此举将观众注意力聚焦到参选作品本身,同时保留了评委交流场,创作者即时获得作品反馈的同时,节目现场也有了创作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让观众、创作者对于创作的认知和方向有了更多的感知。
比如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特邀推荐人王冰冰,以摄像师是如何拍摄创作者滑长板的短视频为话题切口,聊起一支运动类短视频创作背后的种种困难。“他得拿着相机,然后把控速度,而且有的时候我做动作还会不小心打到摄像机。”花young运动赛道“建鹏”的创作者黎建鹏的回答,在揭示出拍摄不易的同时,更展示出一支短视频的创作背后有不同岗位的人在为之努力与付出。

评审团除了对“以‘花young’为核心词设置的八大内容赛道”参选作品进行多维点评,还会深度解读其创作特点、思想内涵和美学意义,挖掘出作品中蕴含的大主题、大情怀与大时代。
“世界的样子取决于你看它的眼光,小小天地亦大有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乡村发展的新面貌,节目主创团队也瞄准了这片内容创作的蓝海。
在花young剧作赛道,“这是TA的故事”的作品《下姜新颜》瞄准平凡生活中的幸福与温暖,通过一对闺蜜的不同人生选择,展现了杭州下姜村这座建于明朝靖康年间的“雅墅峡涧”的村民共富故事和新面貌。创作者亿林和陶菲以一对平凡夫妻的视角,映射出普通人面对日常困境的积极心态,传递出极具治愈力的正能量。

打动人心的作品,既需要创作者的切身体会,也离不开时代的积淀。据创作者亿林介绍,团队里基本上都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对乡村更有感情,“我们家乡也是绿水青山的,所以选择了下姜村这个地方。”节目嘉宾韦路点评指出,这条短视频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三农”问题,“希望广大的短视频创作者更多地走进乡村,去展现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具有视角微观化、表达个性化等鲜明特点的短视频作品,具备了出圈的可能。在《中国短视频大会》充满多元审美的舞台上,蕴含这些特点的短视频作品不仅频频出圈,还引发了大众的强烈共鸣。在花young动漫赛道,“萌芽熊”作品中的“如果一滴水不想干涸,那就让它融入生命里”,在全网收获超百万点赞,网友不仅纷纷表示“被治愈了”“眼里进了砖头”,还联想到了“戍守边疆的军人、投身大西北建设的普通人、偏远山区学校的老师”,而创作者张耀和他带来的萌芽熊形象也因此被更多观众所熟识。


节目整季完播后,150余个话题登上热搜热榜,视频全网播放量近10亿次,并受到了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浙江宣传”在内的众多主流媒体的高度评价,指出“短视频不‘短视’才能进阶”。网友也纷纷对节目的形式与立意表示肯定,有网友表示,相较于那些“红极一时”一看而过的作品,节目追求的是用更多维度的表达诠释短视频核心,激发大流量下的短视频功能性,让短视频变得更有价值,《中国短视频大会》是有诚意的!
2
致传统、鉴时代、启未来
让世界看见杭州之美、中国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据导演组透露,节目第一版方案产生于2020年6月,导演组从那时起就开始了漫长的调研,同时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去刷短视频,成为了人均“融合创作者”,通过用户的视野,用新媒体的角度去策划、创作总台首档短视频题材节目。
节目以“短视频里看中国”为主题,引导创作者们从多维度、多视角记录着烟火里的中国气息,展示着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比如,有人用江南湖景诠释专属于杭州的水中时尚;有人将街舞融入传统文化,让江南女子的柔美与茂林修竹的破势相互碰撞,展现厚积薄发的生命力;有人不仅身着宋制汉服,更把自身化为青瓷,在绿水青山中释放着中国女性的柔美和力量;还有人用机械特效等技术描摹未来世界下的杭州……

这些作品中,既有对传统的致敬,也有对时代的观照,更饱含对未来的憧憬。王冰冰多次感慨参选作品对创意的考量,对温度的把握,以及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底色,“很难想象,短短三分钟可以融入这么多信息。时长虽短,但内涵丰富,我们能够从短视频中窥见另一个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进入第二赛段后,便将拍摄命题聚焦于杭州与亚运会。在时事与热点的加持下,节目的立意获得多维发散,不仅展示出杭州的花young精彩,也展现出泱泱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

“柳青瑶”的创作者柳青瑶以亚运推广歌曲《亚洲心跳》为题,在杭州的多处地标性建筑演奏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还以杭州亚运会为契机,将多个亚运会比赛项目融入作品中,正如柳青瑶所言,“中国民族乐器的声源是非常灵动的,它可以和杭州的人文、自然的很多声音采样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作品中充满了反差性、对比性、跳跃性,既有‘误入藕花深入’的美学意象,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丽景象。”节目评委代表冷凇被柳青瑶作品中的节奏感深深吸引,在他看来,以短见长,见微知著,这才是短视频作品应具备的浓缩性、提炼性和创新性。
有人文温度,也有文化传承,有征服星辰大海的想象力,也有沉下心记录生活的踏实感,《中国短视频大会》第二赛段展现的是全景杭州,折射的是灿烂中华,正如网友评论——“节目不负韶华,不负风华,更不负中华。”
3
央地联合共耕融媒高地
让主流文化在新媒介中迸射高光
今年“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已是第十个年头。十年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新型主流媒体不断做大做强。站在新的起点,主流媒体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拓宽传播空间,持续打造主流舆论新高地。
《中国短视频大会》将节目内容、赛制及荣誉体系与杭州这座城市深度融合,通过节目内容,巧妙展现杭州的美食美景、人文风貌和创新活力等城市特色,特别是联合杭州亚组委发布共创作品,在亚运会召开之际,向全国以及全世界观众展示了杭州的文化、文明和精神风貌。同时开启“我拍了拍杭州”线上活动,邀请全国网友拿起手机看杭州、拍杭州,解锁主流文化的传播新方式,视频播放量超过3亿次。

《中国短视频大会》的圆满收官,促进了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的建设,为基地做好了人才储备,并为基地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通过央地联合、大小屏联动等多种方式,《中国短视频大会》为主流文化的破圈传播解锁了新的表达路径,开拓出更大的施展空间。同时,正能量命题的集中式创作模式,也为新媒体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种参考。
短视频领域中蕴含着巨大能量,一条短视频带火一座城,使城市文旅知名度大幅提升的案例比比皆是。在央地联合层面,《中国短视频大会》切实做到了讲好新时代杭州故事,助力杭州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创新力等综合实力。在大小屏联动层面,总台发挥全媒体融合传播优势,构建大小屏同频共振、多平台联动运营、全链路宣传推广的格局,打通了大小屏之间的连接壁垒。
《中国短视频大会》的成功是总台与杭州的双赢。总台依托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平台,通过融媒体节目的人才、专业度和资源库等优势,将碎片化的内容更加系统化和精品化地呈现;杭州作为短视频高地,则凭借其创意优势和产业环境,为传统的创作带来更多灵感,触达了海量而多元的用户人群。

在人人都可以是创作者的今天,节目鼓励更多积极向上、制作精良、创新创意的短视频作品诞生,并为优质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
创作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提升了短视频创作的活力度和内容的丰富性,而各行各业从业者的参与,也带来更加真实、鲜活、全面的视角,将中国故事讲得更全、更细、更好,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短视频行业的发展道路上,《中国短视频大会》的出圈表明,长视频和短视频并非对立存在,通过“央地联动”赋能,短视频行业以一种更具创意的姿态呈现,这种探索为短视频内容的生产和流量运营提供了更广阔平台,为“短视频+”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