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她自己
偶然和朋友讨论起来最近很火的张雪峰,她就笑,过去十年了,忽悠考生的套路还是一个样。我们2013年高考,当时就很流行说“普通家庭的孩子最好学工科”“医学念的时间长又辛苦,最好不要报“”学校比专业重要“,种种这般,把我们都忽悠惨了,现在还在说一样的话。
可能对于完全认同传统价值观的人来讲,他说得都很有用,但是因为话没说全,也不具体说,所以对有些人来讲是完全没用而且有害的。18岁的青少年没什么阅历,很容易被吓到,在老中这种教育体系下也很难认清”话不是说给你听的,你不用对号入座“这件事。拿”普通家庭“来讲,我小学的时候家里住40平的房子,墙皮永远是裂开的,没有书桌在饭桌上写作业,但是确实也没饿到,我觉得我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我的同学家里住200平的精装房,也觉得自己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但是这里面差距就很大。我高中的时候上的是最好的省重点,一本率接近百分之百,在我当时的认知里,除了年级前50能上清北复交的人以外,其他人都是成绩很普通的,排在年级倒数的只能上末流211或者双非的就是成绩不好。加上很多女孩的父母也是见不得孩子好的,虽然女儿成绩优秀,父母也大多有养老金,在东北可以活得很好,也喜欢说“因为是普通家庭所以女儿要尽快毕业挣钱报答父母。”逼着女儿放弃读研读博。
“张雪峰”们的言论本质上就是建立在狭窄的世界观下的,默认孩子挣了钱要报答父母,默认每个人都要结婚生子,默认追求理想的人一定会失败,默认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有更高一级的物质生活,默认父母50岁就会丧失工作能力,默认人一旦受了挫折就再也爬不起来。当然我长大的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也是这样默认的,不会仔细看每个孩子需要什么,不懂得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只是一味地把这些前提加到所有人身上。我初中的时候有位老师很喜欢说“学习就是很苦,不会有人喜欢学习。”,当然她的意思是鼓励大家努力学习,就算讨厌也不要放弃,但是我当时产生的想法是“我很喜欢学习,不觉得苦,是不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所以每天就攻击自己不够努力,因为“学习必须是苦的”,当时我喜欢提前学东西,这之后也不能做了,因为认为自己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这并不是学习。现在看就是反效果,而且因为这种自我攻击,后来对学习的兴趣就弱了很多,也没什么自信,甚至觉得自己很怪,因为“别人都觉得苦,我不觉得”,这样不合群。如果老师能清楚地说明,“觉得不苦当然好,但是觉得苦也不要放弃。”就不会引起我的这种认知偏差,张雪峰如果能说明白“如果你想尽量早地结婚生子,可以这样选择,如果你对物质生活很看重,又来自一个父母没有养老金的家庭,可以这样选择”就会更清楚,而不是一个劲地说话说一半,前提又不说明。
而且就算是有这种明确的说明,最终他也只能给一个意见,最后的决定还是要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负责的,所以自己去考虑去调研比听其他人的话更重要。从我当年的角度看,我不需要别人给我一个结论,我成绩什么级别我家庭什么情况,所以我就必须报XX专业,我需要的是知道这个专业排什么课,将来能做什么工作,工作环境如何,学校能提供什么机会,教授讲课什么水平,会不会霸凌学生,这些具体的东西,先去了解才能自己考虑自己做决定。毕竟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个性和能付出的努力也是不同的,大家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拿理想这个张雪峰和他的支持者嗤之以鼻的概念来说,其实很多人的理想就是他们认为的“现实”,从小梦想当工程师的人其实比想象的多,读了博以后越来越自信的人也不像传说中那么少,更不是所有读文的人都没有出路。当然也有中途“翻车”的人,但是那是因为他误认了自己的“喜欢”,没有提前了解这门课具体要学什么。曾经有位熟人是在国内本科毕业后重新来到德国念本科,但是依然没有慎重考虑,选了艺术史,并且初期大夸特夸自己如何喜欢这个专业,认为这就是自己想学的,但是后面因为要学习古德语,觉得太难,又想放弃。期间大家鼓励他不要将这件事想得太难,只要付出努力一定能学会,结果他回我们说“为了古德语这么努力不值得,宁可去学一个软件相关的”,但是最后也没有转专业,也没有开始学习任何软件相关的课程,后面再问,他就觉得软件也很难,认为设计或者艺术更合适。其实本身选错没什么,再试就可以了,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只是不能想当然和拧巴,如果认清自己想学一个简单的专业,将来做一个轻松的工作,那也可以只根据这个去选,但是一边强说自己”真爱“X专业,又一点努力都不想付出,本身就起了矛盾,自然也就选什么都不满意。
说到底每个人也只能成为她自己,就算除了你剩下地球上的所有人都适用对你这个个体来讲也不一定就百分百适用,决定只能自己去做,也只有自己会为自己负责。如果你不在乎做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对科研也没兴趣,想快点上班早点挣钱,你认为张雪峰的观点很适合你,那很好,你少走了很多弯路,替你高兴。但是也不用把他的话当成唯一真理,用这个来压其他人一头,不同意就是没出过社会,能讲出来这种话的人我反倒会觉得没出过社会,所以才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周围的”社会“就是全部,但凡多上网也知道现在生育率多低,很多人的人生规划里已经没有结婚生孩子的打算了,多少人考进了体制又马上辞职,多少人因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内容心理出现问题只能辞职休养,不能说这些人是大多数,但是也应该知道他们所谓的”现实“”传统“的选择是不适用于所有人的。
不过现在已经被坑了的朋友也别太焦虑,去年我也觉得没有无缝衔接找到工作,专业我也不喜欢,一把年纪已经完蛋了。后来碰到个八十岁的意大利奶奶,听到我说这事笑得要仰过去,她自己三十几岁的时候也觉得自己要完蛋了,但是后来四十岁的时候事业又起来了,还碰到了很好的伴侣,两个人一直很幸福直到几年前伴侣去世,自己都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的焦虑很可笑。我当时心想欧洲人活得真松弛,中国人是万万做不到这样的。可是后续又碰到几个四十多岁的中国人姐姐,也都说二十几岁年轻得很,中间走了弯路也不要怕,只要不放弃,最后大家都会去到自己该去的地方,前几天又偶然和一位小学同学有了联系,她妈妈前几年和她一起读博,毕业论文开题都是同一时间,一家人快快乐乐还经常互相分享论文写作技巧。所以你看,当然没必要的弯路不用去走,没必要的苦也不用去吃,但是万一受挫了,人也是可以爬起来的,青少年的自己做的选择后来自己不满意了也不用太苛责自己,毕竟大脑都没发育完全,父母作为监护人又不能给任何有效的经验,你能迈出这一步,在有限的信息里做了选择,已经很了不起了。
最后就祝大家都能看见自己的真实需求,能给自己充沛的信任和爱,早日成为自己吧。
一只萨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东亚香蕉
- 我人生里的那十年:关于CPTSD(下) (1人喜欢)
- 我人生里的那十年:关于CPTSD(中) (1人喜欢)
- 我人生里的那十年:关于CPTSD (上) (1人喜欢)
- 给“被杀“的女儿们 (10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