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性和生育正在逐渐分离?
最近读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爱情、性欲和生育是这本书的重要主题。因为存在较多细致的性爱描写,这本书自1928年发表后就成为了禁书,甚至直至1960年,该书的出版都还招致了彼时英国《淫亵刊物法令》的审查判决。

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女主人公的丈夫,一个男爵,因为战争而下半身瘫痪,丧失了性行为能力,女主人公后来爱上了一个猎场守护人,一个阶级身份比她低得多的人。让人惊讶的是,男爵在瘫痪后,有意让妻子和别人生孩子,但生的孩子,要成为他的孩子,给他继承家产。
一个社会顶层,为了有人继承家产,并不介意妻子和其他人交合,并不介意孩子的血缘。
在大多数社会的文化传统中,一个体面的道德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丈夫和妻子相爱,他们是彼此唯一的性对象,并且育有儿女。但这几十年来,人们对爱、性和生育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三者似乎越来越独立而存在。
爱、性和生育之中,最复杂的是爱。爱是一种太过于难以言说的情感。有人因为情欲而爱,有人因为他人的善意而爱,有人因为感受到了一种罕见的心颤而爱,自己都无法描述。性和生育相对好理解,因为性和生育常常体现为一种动作或行为。看得见的东西,自然比看不见的要更加好理解。
性很显然是可以完全脱离爱而独立存在的。性欲就如食欲,是人的原始欲望。不同的是,性欲接受了更多来自于文化、道德、宗教、政治、法律的约束,但无论怎么束缚,性永远存在。自慰、嫖娼、约炮、强奸,不都是满足性的方式吗?这些行为,也将会一直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之中。
但是爱可以脱离性吗?你当然可以爱一个人,却不与他发生性关系。但两个相爱的人,可以没有性吗?这牵涉到,爱到底是什么,爱和情欲,和性的关系是什么?推到极端,一个性无能的人,可以和他人拥有长久的爱吗?
凡是涉及到爱的问题,都很复杂,因为爱既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天然会产生的情感,与此同时,爱又时时刻刻被社会文化所规训。同性恋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爱是自然的,也是社会建构的。
20世纪平权运动兴起之前,很多同性恋实际上都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很多人到自己年老之后,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才知道自己对同性的情感,是爱。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同性恋,或者他自然地将同性之间的爱欲视作禁忌,他就很难真的爱上一个同性。因为在爱的时候,他会压制自己,质疑自己,攻击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说。同性恋是需要“学习”的。
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在《老友记》中,有一集,Ross去Carol和Susan家,看到书架上又很多关于lesbian的书,Susan说,“你要学习的,不然他们不让你做lesbian”。异性恋出生在一个异性恋的世界,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异性恋的行为规范,知道在异性恋关系中,男性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而社会对女性又有何种期待。

但在同性恋中,这是缺失的,是空白的。一个喜欢女人的女人,可能并不知道要怎么跟她相处。这也是同性恋会模仿异性恋而形成某种“一强一弱”的关系的原因之一,因为传统的异性恋关系就是男强女弱。
谈到同性恋,又不可否认性对爱的影响有多大。为什么有的人只爱男性,有的人只爱女性,有的人则二者皆可。不过,现在似乎越来越多人认可,性取向是一种光谱,并且会变化,甚至性别也是流动的。
但在承认性对爱的重要性之时,我们又不能忽略,人机之恋现在被谈论得越来越多。这是一种没有性的爱,除非你认为和实体的机器人,也可以存在性。人和机器的爱,又算什么呢?
爱和性的关系很复杂。但可以确定的是,虽然二者依然相互纠缠,但道德和技术的变化,使得他们彼此牵扯的力度减弱了。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至于生育,应该没有争议,可以和爱毫无联系。生育往往和婚姻相捆绑,和阶级再生产相联系,背后是太多的利益考量。但在以往,没有性就没有生育。而自从试管婴儿出现,生育就和性分离开来了。
在试管婴儿中,母体仍然要孕育生命,只是去掉了性行为,但代孕,又让生育进一步地脱离母体。你可以让一个与你毫无关系的人给你生孩子。
推动爱和性分离的,主要是价值观念的变化;推动性和生育分离的,主要是技术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未来的人怎么看待性,怎么看待爱,怎么看待生育,必然还会变化。
密比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比起合租室友的声音,现在的风声只是小菜一碟 (5人喜欢)
- 如何逃脱父辈的命运?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