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一月一日 自在聆听

未来的朋友:
你们好,今天是翻开这本《生命之书》的第一天,这是我第三次或是第四次读这本书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2019年11月,一直翻来覆去地读读到了2020年的三四月份。
它曾在我独自一人封控在家期间,让我感受到了自己内心从未有过的安宁。不知道这一次,它又会带给我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第一天的阅读吧。一月的第一个主题是聆听,一月一日是自在地聆听。

本篇第一句“你可曾安静地坐着”,这一句我认为就很美。
接下来又有了定语“既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祥地坐在那里?”
我思考,周末的午后,阳光洒进来,我听着音乐读着书时,确实是最感受到安详的时刻,但我依然专注于某事。
似乎,现在,我已经很难不去专注于什么了,因为那会让我觉得自己会被落下。哪怕只是胡思乱想,我都希望自己能赶上。
有点夸张,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是与整个外部环境的焦虑同步着的,这个社会、时代、人群......的焦虑。
定语之后是片刻结果“你就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响”,“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耳边的声音”。
之后才会有最终的结果“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变化。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说实话,我以为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刻,在极致接近宁静的心旷下感受到了美和某种无法用现有词汇定义的洞识。
那种美并不狭隘地框架于生命或者地球,甚至宇宙,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就像清晨五点的鸟叫声,雨滴打在树叶上的嗒嗒声,少年嬉闹时的畅笑声,音节演奏出令人动容的音乐声......
它们的美,并不需要过多语言去形象,因为存在便能给人美的触动,甚至洗刷掉人心灵的阴霾。
还有大地母亲、山河湖海,星辰天幕,它们以超出人类理解的方式存在着,这种存在带来的美,我总是为之感叹、惊艳。
我喜欢说好神奇,年纪越大越多发现众多人事物竟是如此神奇,这种美的存在更是神奇得让我感谢自己,曾来过。
而洞识呢?当下是不可说不可说,以后慢慢说吧。
2019年11月8日,第一次读完此篇,我不记得自己当时为何写下来了这几个问题:如何才能不带着指责与被伤害的心理去抱怨?如何才能只是心平气和的沟通?哪一种才是人?
2023年10月16日,我想给那时的自己一点答案。
第一个问题:请走出受害者监牢,从一开始就不要把自己带入受害者的位置,因为你把自己当成了受害者,对方必然就成为了施暴者。
是你给了对方权力去伤害你,而你出于多种心理,例如怕或者纵容的心理允许了这种伤害,最终你会发现由忍耐累计的伤害换不来你想要的东西,你才会抱怨指责。
如果不想如此,那就一开始杜绝吧。
我知道这对你来说有点难,因为你有时会用讨好和妥协的方法去维护一段关系,你以为这样可以换来美好和安宁,但这世上哪一种关系里不是弱者被欺负,强者却只会放纵“暴力”。
所以,请在一段关系里平等地对待自己,无论是什么关系。
第二个问题,一要修炼自身的沟通心态和技巧,但有时不要过于强求,因为你也需要一个同样愿意与你心平气和沟通的人。沟通本就是有来有回的事,剃头担子一头热是没用的。
第三问题呢,当然都是了,放轻松。
不知道你们看完这一篇会有什么感想,对于我的问题会不会有更好的答案,而一百年甚至几百年后的你们,生活环境还会和我们一样吗?你们听到的会是什么?会比我自在许多了吗?
我希望是的。
下一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