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连
今年的9月初,我回到了阔别11年的大连。感觉很复杂,又或者简单来说,我没想过我还会被大连重新惊艳了一把。我记得当初选择大连,是因为看重它是个旅游城市。虽然十多年前第一次踏进校园的时候,感觉还是有落差,没有想象中的漂亮整洁。那天送我到学校的老爸给朋友打电话,说大连的确很漂亮;可我给朋友打电话,说的是没想象中那么好呢。还记得当时去超市买东西,很奇怪为什么牛奶都是袋装的,而且不放进冰箱里。可是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我还是感受了很多大连的美好,拥有了生活在旅游城市里的美好回忆。其实那曾经的四年,感觉也是很复杂的。当我拥有很多朋友的时候,我过得特别快乐,快乐的巅峰时期是大一暑假,活得非常自由自在的一个暑假。可是,当我慢慢远离大学生成功俱乐部的那群朋友,并且没加入我非常渴望加入的学生组织(广播台和AIESEC)以后,我的生活似乎就只剩下了学习。可其实,大一那一年我就学得非常费劲,整个大一都是很痛苦很崩溃的,是俱乐部这个组织拯救了我。还记得大一快结束的时候,我得了肺炎之类的病,咳嗽非常厉害,辗转几家医院都没有好转,心情非常糟糕,可后来球介绍了一家中医馆给我以后,几剂中药下来,居然就神奇地康复了。接着我加入了俱乐部,从加入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会很快乐,我的确快乐了一段时间。可是,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因为不再有学生组织护体,我的社交圈猛烈地收缩起来,而这对于我来说又是比较要命的。虽说不是完全没再加入学生组织,但是后来那些学生组织给我带来的快乐是无法和俱乐部比拟的。也许,我真的很怕寂寞。初三和高三是初高中快乐的巅峰期,应该也是因为那时候身边有一些能说话的朋友。我在大二暑假以后那么恨大连,以至于毕业的时候,心里默念短期之类不再回来,也是因为后面几年的大学生活过于孤苦了吧。
这次回到大连,真的觉得大连变化挺大的,无论是一些新兴的旅游点,还是我的母校。回到母校的那天,刚好是9月1日开学的日子。没看到母校大一新生的军训,没听到诗歌朗诵,是有点遗憾,但我偶遇了海事大学的新生军训夜间拉练,也算是补偿了这个遗憾吧。从高铁站出来,看见外围举着东财的新生接送牌,我好像突然就坐上了时光穿梭机,一下子飞跃回学生时代。可惜没碰上大工的接送团,没机会重新体会母校的温暖。因为后疫情时代,刷脸门禁保留了下来,也是偷溜到北山的后门,才好不容易进了校园。 行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真的应了那句:处处是回忆。走到体育馆边上,会想起大一的军训月,和同班的女生们一起玩过桌球。虽然没找到游泳馆,但是会想起曾经上过的游泳课。在研教楼会想起参加过的AIESEC公开活动,现在才知道原来AIESEC是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呀,怪不得那么考验组织能力和公众演讲能力,怪不得曾经会那么向往。记得那次活动,我是team leader,后来组员给我留下纸条,夸我表现得非常自信,那也是后大学时代里为数不多的温暖了。毕业以后听过娜塔莉在哈佛的演讲,回忆起当初自己在哈佛上学时是多么的不自信,我竟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共情,虽然我是正经高考考上的大工,但在强手如林的校园里,无论是学习还是社团活动,我都完全够不上优秀这个词语,这跟小学中学时代建立起来的自信氛围完全不一样,上了大学,在优秀的大工人面前,我完全就是个小透明,自信的摧毁也是在那么几年间。可是,其实以校友的身份重新在校园漫步的时候,我几乎没想起来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也许,我没那么恨大连,不然我不会在十一年以后回到了这座城市,这片栖息着我的母校的土地。走进建馆时,我想起来自己曾经跟家里人用客家话通电话,然后被龙岩的黄路传听懂了大部分内容。在广州的时候,小兵带我回他母校附近闲逛,他用客家话和家里人通电话,我也听懂了大部分的内容,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啊!当然,在建馆时我还想起了袁雨辰开的级队会议,他一眼就认出来了非本级队的学生,让级队的同学们一片哗然,原来级队里每个同学的脸,他都能记得住呀。还有只在大一存在过的主楼图书馆,学府餐厅,书店,八角楼,一馆二馆,山上礼堂,福佳足球场,浴池食堂,以及众多留存在回忆里但还没来得及回去看一眼的地方,我都非常想念。神奇的是,虽然大学的大部分日子里,都是独自一人上课吃饭,但每到一个角落,我想起来的都是和某些人在这儿做过的事情。这种感觉非常奇怪,明明我在这里有过长久的记忆,可是终究还是成为了校园里的陌生人,成了母校的过客。就好像曾经的家,早已成了别人的家园。这在我跟一个学弟问路,问山上礼堂怎么走,他告诉我以后补充了一句“可是现在山上礼堂已经不开放了呀”的时候,我更加明确这种感受,明白了我只是母校曾经的住客,离开以后似乎也不再有任何的关联。应该说,母校还是一所不错的学校,平台不低,只是普通的我无法通过这个不低的平台,跳到更高更远的地方,相反,只是曾经在这个平台上见了一些世面,然后又重新回到过去的地方。我不思念母校,因为母校摧毁了我以往的自信,只有来到适合我的林子里,我才能重拾自信;我有时候也思念母校,因为现在的工作环境实在太恶劣了,接触的人层次也不高,所以偶尔会怀念站在高点眺望远方的时候。
当然,我不只是回了母校,也去了很多十几年前的大连还没开发出来的地方,譬如万达。石锅拌饭和大酱汤还是和记忆里的一样好吃,比后来在韩国吃的好吃多了,也许还是大连的改良版韩国料理更契合我的味蕾吧。舌头卷起来的东北话,高个子的东北人,那些曾经很熟悉的东西,终究还是在这十年里成了过眼云烟,以至于再回到这片土地时,我竟然还有点不熟悉的不适,有点陌生的疏离感,就好像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一样。我想,我童年生活过的小村庄虽然与我现在的心理距离也很遥远,但至少我几乎每年都会回乡,但大连啊,真的是一别十一年,这段大学的生活印记,好像就随着毕业消失在了风里,随后没人在意这座遥远的北方海滨城市。曾经嫌弃大连,也是因为大连有些地方比南方落后,可是在珠三角三线城市生活多年以后,我真的觉得现在的大连美丽而富裕,城建比珠三角的旅游城市珠海好上几个级别。当然,大连也发展了,地铁通了,跨海大桥建起来了,东港的威尼斯水城非常适合有格调的姐妹聚餐。旅顺的别墅群呀,看得我好生羡慕,这是怎样的一个低密度社区,山水环抱,风景秀丽,不比珠三角的高密度城中村舒适多了么?虽然拿别墅群和城中村比较不是那么恰当,但是大连整个城市的城建密度就是比珠三角低得多了呀!广州珠江新城的高楼,比上海陆家嘴的高楼密集多了,这是不争的事实。珠三角那么小一块土地,容纳了那么多的人口,有时也是很让人窒息的。我还去了东软软件园,这是一个妥妥的富人区。记得当年听讲座,主讲人也讲过,大连有些地方的环境,不比硅谷差,说的就是软件园吧,即使到了今天,我依然觉得软件园的环境特别好。说起来,毕业十一年,比起上大学的城市,我生活的城市算是滑坡了。准确来说,滑坡的不只是城市,还有圈子。大工可是个会缔造出院士的地方,但我现在的单位呢,是一个级别的吗?在这漫长的十一年里,我也只有在广州的那一年半,才有过工作生活的地方比上大学的时候更好一些的感觉,虽然国企的管理远比不上外企的管理,而我对外企的向往也始于大学阶段。
两天的大连之旅,很短。有网友说大连这些年的发展很慢,GDP都还没过万亿,跟不上沈阳的城市发展脚步,比起曾经的小弟青岛更是差了一截,这些话语都让我误以为大连这些年没什么变化。其实不然,变化多着呢!即使这些年我已经从网上听闻大连建了跨海大桥,建起了威尼斯水城,但真正到了目的地,我还是被惊艳了一把。大连还是比我心里预期的要好,不愧是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虽说大连在中国互联网的热度不高,比这些年的网红城市成都重庆的名声小多了,但私以为,大连比这两个西南的城市美多了,也值得旅游多了。大连这些年的名声甚至不如青岛响亮,真的相当低调了。广东人对大连不甚了解,就像大学时代东北人对广州也不甚了解一样。可是经过了这些年互联网的沉淀,现在蒙东的东北人都知道广州是中国的四大一线城市之一了。快要离开大连的时候,我突然有点后悔,怎么当初没有好好珍惜这座城市呢,怎么没有争取留下来呢,这不比中山这座小城更值得吗?虽然我也明白,基于当年的处境,我还是会作出同样的选择,我还是会回到我的故乡,可是大连真的很不错啊!站在大工通往海事大学的小路上,我要作别我的青春,我难过地流下了眼泪。这条当年走过很多遍的小路,这次我也仅仅只能站在这里,遥望黑暗深处的海事大学,和载有我很多回忆的另一所大学,道一声再见!飞机飞行一段时间以后,我看到了辽东半岛的全貌。下一次再回来,或许是下一个十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