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I觀影筆記
BFI觀影筆記
最近一週,因為倫敦電影節,短時間內去了多次多個電影院觀看了九場電影。這些電影來自不同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法國等傳統的電影製作大國,也有如約旦、立陶宛等較少被關注的國家。不同國家的電影猶如拼盤一般構建出世界電影地圖,這或許是電影節令人愉悅的事情。
Foe,BFI第一場。導演建構了2065年的幻想世界,以親密關係為探討基礎。映後導演與主持人談到情緒化的畫面,也是該片的特點。
NYAD,BFI第二場。這部電影是體育敘事,也是女性敘事。導演將真實影像、閃回青少年的創傷與Nyad攻克遊過海峽兩岸的過程融合在一起,即便體育故事觀眾幾乎都知道結局,卻也能看到女性,尤其是年老女性如何多次嘗試,克服困難追尋夢想,從而從中獲得力量。
Inshallah a boy,BFI第三場。約旦電影,電影講述陷入婚姻困境的女性,失去丈夫的或婚姻存續的,未懷孕的或懷孕的,貧窮的或富有的,陷入泥塘,努力掙扎的約旦女性。電影使用了鏡子、老鼠等作為影片意象,作為納瓦爾生活的隱喻。在結尾,導演如好萊塢造夢工場一般給予了一個富有希望的結局,納瓦爾懷孕了,這為她的房產爭奪戰獲得階段性勝利,但未來會如何,仍舊是一個謎團。約旦的城市景觀在一定程度上與某些中國縣城有相似點,破舊的房屋,水泥街道,各種小商品店鋪,這部電影提供給觀眾一個觀看約旦電影的視角,作為唯一入圍戛納的約旦電影,它之於約旦電影研究也有重要意義。映後與導演Amjad Al Rasheed聊了會兒,他屬於土生土長的約旦導演,爾約旦電影現狀主要依靠各國基金的支持進行製作,如這部影片獲得了約旦政府基金、埃及紅海基金以及多個歐洲電影節基金。導演影后提到電影中的故事仍舊不斷在約旦或者說類似的阿拉伯國家世界上演,進行這一議題的探討也改變社會的問題有所裨益。約旦電影研究或許可以列入下一個文章選題。
Slow,BFI第四場。立陶宛電影。在日常生活中,我時常遇到同性戀、雙性戀,卻從未遇到無性戀,這部電影探討無性戀主題之於我較為特別。女性導演獨有女性的細膩,作品雖然是講述無性戀者的故事,但真正的主角卻是作為無性戀者女友的「女性癮者」。電影裏舞蹈、按摩都與情緒/慾望互文,共同構成Greta的內心世界與日常生活。歐洲電影的人物造型似乎走向與大多數中國電影的另一面,女主角幾乎素顏,頭髮可以毛躁,可以有副乳、眼袋、皺紋,儘管這是一個以愛情為主要內容的影片,女主角並不需要成為漂亮的芭比,無須裝飾的女孩才是導演追求的。或許正是因為男主角是無性戀者,因為這種克制,電影裏的情慾戲顯得更為真切與引人注目。在觀看過程中,我一直以為故事結局會走向「女性癮者」因為真愛逐步接受無性戀男友,但似乎導演給了影片一個開放式結局,Greta似乎要與共事的舞者發生關係,爾男主未來的感情發展也是未知。導演在映後也談到她不相信happiness ending,並且無性戀者在現實生活中仍舊是一種奇怪的存在,因為這種屬性而造成的悲劇性愛情仍在發生。
The Zone of Interest特別放映,BFI第五場。關於納粹集中營的影片並不少,負盛名的既有紀錄片《夜與霧》,也有劇情片《美麗人生》。《夜與霧》以詩意的方式紀念受難者,《美麗人生》站在猶太人的視角,講述納粹集中營父親如何保護兒子的童年,是喜劇與溫情的融合《利益區域》則提供了一個「敵對面」的視角,以魯道夫及家人為拍攝中心,展示了納粹軍官一家的戰時生活。導演在視聽語言上也做了一些嘗試。譬如,影片開頭、結尾都以黑頻疊加音效的方式出現,尤其影片開頭,這樣的情形持續數分鐘,只有音效持續出現,讓觀眾聚焦於聲音。爾中間出現的全屏紅色似乎在切斷敘事,通常來說,大多數電影都是盡可能地使敘事連續,在這裡導演卻適時地切斷敘事,彷彿適當地將觀眾從故事中拉出來,更多地讓觀眾進行思考。
The End We Start From,BFI第六場。同樣是建構末日世界,美國電影《去月球》建構了一個幾近荒蕪的「月球地貌」,爾這部英國電影則構建了一個濕漉漉的洪澇造成了災難社會,被水淹沒的房間、瀑布、海洋這些由水形成的景觀是影片的主要風景。以標誌性建築聖保羅教堂為始,洪澇的,混亂的倫敦也給觀眾提供了一個不同的倫敦城市景觀。逃離城市到英國鄉村,再鄉村掙扎回到倫敦,這或許是影片的重要敘事線索,不斷地逃離也暗喻無處可逃的無未來世界。BFI的兩部科幻電影《去月球》以及《末日世界》以科幻建構的未來世界似乎都是悲觀主義者的視角,混亂的窒息的未來世界,也或許是另一種告知觀眾珍惜當下的方式。關注困境中的女性,講述女性互助的故事是這屆BFI眾多影片的共同議題。Inshallah a boy、NYAD也是同樣關注女性世界。
Daaaaaali!,BFI第七場。本次電影節觀影時間最短,但個人最為喜歡的一部,世界需要法國電影,藝術需要達利。電影以三十三歲的女記者從採訪達利到拍攝與達利有關的電影作為主要敘事線索,貫穿年輕的、年長的達利。電影在夢與現實之間不斷切換,或許也可以說這部電影都是夢境,爾這些滑稽的迷人的夢境也正如達利的畫一般充滿想像力。法國電影重視情緒的營造,這部電影從片名便顯示了其情緒,六個「a」在片名中,用一種詼諧幽默的方式表示達利對自我的強調及人們對達利的重視。
Ryuichi Sakamoto,BFI第八場。重返坂本龍一。為何是重返呢?因為早在多年前由朋友王宇波推薦,在布達佩斯留學時,在電腦上觀看過。爾重返是因為想要在電影院立體環繞聲再聽一遍版本龍一。皮卡迪利的電影院幾乎座無虛席。
Paradise is burning, BFI第九部,ICE放映的最佳首作。這部作品可以稱作歐洲版《無人知曉》。與另外幾部影片一樣,影片講述了三個女孩的故事,在她們母親消失後的生活。女性、兒童這些處於社會相對弱勢的一方,在這屆電影節受到頗多關注。相比於其他同類型電影,這部影片雖然在講述悲劇劇情,但事實上導演為故事增加了許多不那麼悲傷的情節,如老大與Crush共度的時光、老二月經來臨時的慶祝派對、老三掉牙後的歡樂氣氛等場景實則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悲慘氛圍。影片的片名或許可以翻譯為《天堂正在燃燒》,失去母親意味著食物的短缺但也意味著沒有母親的束縛,她們自由自在的生活,這在某種程度上如天堂一般。然而,社會服務組織的即將到來或許會打破她們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將她們送入孤兒院。電影給予觀眾一個開放式結局,停止在社會服務組織到來之前。
-
沧洋_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20 15: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