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八):不假外求
红楼这本书,“满纸荒唐言”,讲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跟所有的现实都无关的东西。但它是一个有很多视角的天地,加上一些学者的解读,从这个小天地、小镜子里,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包括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并不代表就能接受、能变的更好。耶稣和佛陀,以身殉道,偿还众生的罪孽,但除了他们自己,谁也做不了耶稣,也成不了佛。看完红楼,我们还是芸芸众生、一粒微尘,心思、欲望不会减少。在书里明心见性,原来所有人都没什么大的差别,贪嗔痴怨怒,没有人会少。王阳明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求理与外物者误也。意思是凡事不必去向外求,外物并不值得寄托,而是反求诸己。
但又不能不向外求,高鹗的补篇是普世观念对贾宝玉的期待,对于一篇小说而言于情于理的一个较为完美的结局。人不能脱离社会,如果不向世俗妥协,就是现实的失败者,红楼梦里的黛玉、柳湘莲,儒林外史的蘧景玉,杜少卿等等,他们是浊世清流。我们喜欢这样的人,他们是瘦月清霜,孤高、决绝,不向现实低头,带给我们慰藉。但他们的结局又总是悲剧,与这个世界的缘分十分浅薄。
小孩来到人世间,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一片掉落的叶子、一只小虫会引起很大的惊叹,他的这种能量也让大人的世界增添许多色彩。但小孩子长大后,不再是大人看这个世界的另一双眼睛时,也只是慢慢变成了另一个大人,对他们的思想、性情甚至不必有多余的期待。动物园里的小熊猫幼崽,刚出生时喜欢到处走走看看,爬上一个树墩也是一种历险,但是它长成大小熊猫后,生活的圈子最大超不过这个园子时,也会同样跟它的长辈一样,趴一整天懒得动弹。生活的乐趣在于有无限新奇的东西等待发掘。动物没有慧,所以对他们而言吃、睡和玩耍就是生活的全部;人会去想,会不断地追求新的东西,但当你发现自己追求的东西不过是前人演练过无数次的循环,你考虑的东西,早已在书里被前人以不同形式思考过一遍又一遍,一切还有意义么。无论是闭门钻研苦学、格物致知,还是求证于世俗大道,最后的终点都是虚无。
人生海海,很多事情不必去寻求唯一的答案。红楼没有结局便是最好的结局,贾宝玉选择去走仕途经济或是遁入空门,都只是一种选择,如果他依照真心,那就是最好的选择。
-
桔桀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17 23: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