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实现东北乡村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壮丽实践中,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相互贯通,举全体东北人民之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创新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何将“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哲学命题转化为全面推进东北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是我们要深刻思考的重大“三农”问题。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我们要让创新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引擎,推动东北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坚持理论创新,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在辽宁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其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二是坚持制度创新,要把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科学谋划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解决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实际问题、抓好乡村振兴工作实践。三是坚持文化创新,要以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辽宁“六地”等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为乡村文化不断铸魂,激发乡村文化创新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四是坚持科技创新,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努力突破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
协调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协调发展旨在补齐乡村振兴的短板,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锻长板,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着力补短板,加快边境地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建设,加强边境村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坚持加大支持力度,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配套实施河湖连通、大型灌区续建改造工程,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要激发内生动力,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绿色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标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生态环境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包括自然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法治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等,换句话说,绿色不只是大自然的底色,还作为衡量各方发展的健康底色与价值标尺。基于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抓住“绿色”这一重要的价值标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到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依托东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优势,发展农业、农村特色产业,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依据环境承载力、人口密度等科学布局农村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集约农业。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督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清廉自守、廉洁从政、干净做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在农业、农村的大力发展过程中,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加强诚信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农业农村的各类产业经营主体创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开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的农村也必然要承担起对外开放的重担。我们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鼓励先行先试,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要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地区农业农村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农业农村的更大作用。要坚持以开放促发展,系统布局建设东北农村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同京津冀地区农业农村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地区的农业农村发展对接,促进东北农业农村更好融入全国大市场。要坚持以开放促创新,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注重吸收国外农村发展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广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经验,加强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鼓励发展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加强内外联动,推动乡村振兴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开拓乡村振兴新空间。
共享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共享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唯物史观视野中,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是历史真正的主体,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先决条件是东北要有人口。要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特色产业,支持新建职业教育院校,帮助县城和小城镇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努力留住农业农村现有人口。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和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障人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才能留住人才。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乡村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从留住人心。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