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北齐彭城王高浟在担任沧州刺史的时候,有一个从幽州来的客人,牵着驴载着鹿肉从沧州经过。他因为脚痛就放慢了行程,与一个路人结伴而行。不曾想,这个路人直接将驴牵走了。第二天客人到官府报案。高浟就派人去市场上购买鹿肉,不限价格,来者不拒。然后将这些鹿肉拿给客人辨识,终于抓住了路人盗贼。高浟被提拔为都督,定州刺史。当时有人的黑牛被偷了,这头牛背上长者白色的毛。长史韦道建对中从事魏道胜说:“领导在沧州的时候,抓贼就像喝水一样。如果领导再把这个贼人抓住,那他就可以封神了。”高浟井派人去市场上高价购买牛皮。买了的牛皮就让苦主去辨识牛皮,终于抓住了偷牛贼。韦道建等人对高浟的佩服那是犹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有一个姓王的老太太,独居。她种了三亩菜,被偷了好几次。高浟就派人在菜叶上写字。第二天,他就到市场上看谁卖的菜上面有写的字,终于抓获了偷菜贼。从此之后,高浟的治下就再也没有小偷了,他的政绩当时排名第一。故事出自北史传记。按:前两个案例都有迹可循,第三个偷菜案线索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菜在菜上写上了字以为记号。如果他像上次两次那样高价购买菜的话,一定会有人到处买菜来卖给他。
02
原文
北齐彭城王浟,为沧州刺史。有一人从幽州来,驴驮鹿脯,至沧州界,脚痛行迟,偶会一人为伴,盗驴及脯去。明旦告州,浟乃令左右及府僚吏分市鹿脯,不限其价。其主见识之,推获盗者。转都督、定州刺史。时有人被盗黑牛,背上有白毛。长史韦道建谓中从事魏道胜曰:“使君在沧州,擒奸如神,若捉得此贼,定神也。”浟乃诈为上符市牛皮,倍酬价直。使牛主认之,因获其盗。建等叹服。又有老母姓王,孤独,种菜三亩,数被偷。浟乃令人密往书菜叶为字。明日,市中看菜叶有字,获贼。尔后境内无盗,政化为当时第一。旧出北史本传。按:前二事皆有迹可求,而菜之迹颇难辨,故以书字验之。若夫诈为上符买皮而倍酬其直,乃兼以谲取之者也。
03
补
高浟(you,二声,由):南北朝北齐宗室大臣,神武帝高欢第五子。东魏时期封长乐郡公,北齐建立后被封为彭城郡王。这也是一位知名的神童。他八岁的时候因为写字不够工整被博士嘲讽。他说,甘罗年纪轻轻就当了宰相也没听说他写字多漂亮。博士这么有能力怎么没有位列三公呢?北史称其为“明练世务,果于断决,事无大小,咸悉以情”。
04
感
这个故事也被收录在智囊,标题是“0433王浟•愿者上钩”,搜索历史消息可得。这就是没有标点符号导致的问题,明明是“北齐|彭城王|浟”,如果不仔细的话很有可能就断成了“北齐|彭城|王浟”。这种事,就算是冯梦龙也不能避免,也算得上是喜闻乐见了。冯梦龙失误这一下,我找王浟找了半天都没找到,真是尴尬啊。这前两个案子其实用的是一个套路。按理说,韦道建之流经过第一个案例以后,第二个照葫芦画瓢就好了,他怎么还觉得第二个案子破不了呢?咱们假定韦道建确实认为这个案子破不了,那就说明,同样的老师和教材确实是有两种学生。所以,我们看这些历史故事,也不能只是一味的看个热闹,还是得学以致用。有的小伙伴说,这些案例我们普通人都用不上。我想说的是,不要生搬硬套,主要还是得领会精神。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号 : zhinangzhin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