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件也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可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位民族英雄?
1923年,哀鸿遍野的旧社会,王进喜生于甘肃玉门一个贫农家庭。
他6岁讨饭;10岁给地主放牛;13岁下矿背煤;14岁被抓去修路;15岁到油矿做苦工;小小年纪,已遍人间疾苦。

解放后他苦学文化,通过玉门油田招工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
56年入党;58年他带领的贝乌5队创造了全国月进尺5009米的纪录,被誉为“钢铁钻井队”,他也被称为“钻井闯将”。
59年王进喜到北京参加群英会。
看到街上的公交车因缺油背着黑乎乎的“煤气包”,作为石油工人的他百感交集。发誓一定要为祖国争口气,一定要让祖国“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

会议期间,听说东北发现了大油田,他迫不及待地申请调到这个油田。
60年初,东北的安达火车站,迎来了37条好汉。王进喜从玉门率领贝乌5队千里迢迢赶往大庆,这支队伍后来改名1205钻井队。

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钻井纪录是多少。
零下40°C的天滴水成冰,刮着刺骨的白毛风。
一无房二无床,三无锅灶四无粮。吃穿住都成了难题。
更难的是,当几十吨的钻井设备运到大庆,吊车没到位。
他指挥全队人拉肩扛,奋战了3天3夜,把钻机一尺一寸运到十几里地之外的井场,硬是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了茫茫荒野。
为早日开钻,王进喜带领队友盆端桶提,一天一夜足足端了50多吨水。

为了打油井,他5天5夜吃住都在井场,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抓几把雪。困了躺在钻杆上休息一会儿,房东赵大娘心疼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呐!”“铁人”称号由此传开。
最终,1205钻井队仅用5天零4小时钻完了到大庆的第一口井。井深1200米,创造了当时钻井的最高纪录。
第二口井钻到700米时突发井喷,没有重晶石粉,就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器,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奋战3个小时后,终于压住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那是一段“大战白杨河,标杆立祁连”的激情岁月。
会战三年,大庆油田改变了中国石油的落后面貌,1963年我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
到铁人辞世的1970年,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
历史无声,却震耳欲聋。
铁人路、铁人园、铁人广场、铁人中学……处处没提王进喜,处处都是王进喜!

从“一个铁人前面走”到“一旗高举万旗红”,大庆油田一代代劳动者让铁人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