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吹吹腔




吹吹腔”又名吹腔,俗称“板凳戏”,是中国少数民族白族传统的戏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流行于大理、邓川、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白族聚居县。 新中国建国前,吹吹腔濒于灭亡。1949年后,人民政府采取了抢救措施,与老艺人合作,搜集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也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
1958年大理州文工团成立后,以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大本曲”和“吹吹腔”戏曲形式编写了许多新的曲目、剧目。1960年,正式将文工团定名为白剧团,吸收了一批著名民间艺人,以继承、创编演出白剧为目的。1965年创作的《红色三弦》标志大型多场次的白剧诞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创作了《苍山红梅》、《望夫云》、《苍山会盟》等白剧,并进京作过汇报演出。
吹吹腔的唱腔现公认的有十多种。按行当分,有生、旦、净、丑四种。按角色的类型和情感来分,则有平腔、丑角腔、一字腔、高腔、二黄腔、大哭腔等种。唱腔属联曲体结构,大都不分板眼。唱完一句或四句后用唢呐伴奏。唱词一半以上用白话语演唱。唢呐有独立的曲牌二十多种。 吹吹腔在表演程式上,演员注意“四功”、“五法”。唱功,丑角用小嗓,生角用本嗓,净角用粗嗓,旦角用假嗓。
2021年,由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申报,白族吹吹腔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