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 | 所以你一脸无辜,不代表你懵懂
(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一些零散思考与言论)
“都是为你好”真的是一句特别恐怖的话,它等于是让你承受了暴力之后还要原谅暴力,原谅完暴力之后还要感恩暴力。
——————————
“谁还不是这样生活的”不是答案,“为什么谁都要这样生活”、“凭什么谁都要这样生活”才指向答案。
——————————
巴祜宁说:历史唯一的用处是警戒人们“不要再那样”。
可从事实看来,历史唯一的用处,是告诉人们:“瞧,又要那样了”。
——————————
【2023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挪威作家约恩·福瑟】
诺奖偏爱知名度不算高的小众作者,固然有标新立异、彪炳自身见地和品味的隐形因子,但从另一角度看,确也体现了一个世界性文学奖项应该承担的任务:发现并告诉大家,在你生活圈与阅读圈外的某个角落,还存在这样一位优秀的写作者,我代表你找到他,并将他送达你这样的读者面前(当然,顺带也送达书商面前,但绝不是送达权力和利益集团面前)。
——————————
没有一个地方和“家”一样,让你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我、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丢失自我,能最大限度地拥有自我、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出让自我。
——————————
高僧大德们的法号里,常把籍贯或居住地名放在前边,就像憨山德清、百丈怀海、云栖袾宏、赵州从谂……
文人学者们的别称里,却常把籍贯或居住地名放在后面,就像韩昌黎、顾亭林、王船山、康南海、柳河东(柳柳州)……
应该也没啥深意,就忽然发现这个,觉得挺好玩的。
——————————
地铁上两个推销员姐姐不依不饶拉着每个玩手机的人扫她们的优惠码,我因为在看书而幸免于此。
如果你社恐,阅读才是你的护身符。
——————————
“为什么很多家长像蚂蚁一样,只会跟着前一只蚂蚁的信息素疯狂转圈,只依靠信息素,而忘掉了自己有脑子这件事呢?”
在两个话题里,“别人的经验和信息”是几乎毫无意义的,一个是健康与养生,一个是亲子和教育,因为人的身体和灵魂,都是这世界上最复杂也最没被研究透彻的东西、都是个体与个体之间毫无类比价值的存在。
话说回来,从我们小时候开始,老师就喜欢在家长会上找一些学霸的爹妈来分享他们的故事,其实我一直都更好奇更想知道的是,那些每次都考不及格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内部,是以怎样的方式相处的,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之间,是怎样彼此看待、怎样爱彼此的,因为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在你孩子漫长的一生中,“他又得了满分”的时候是不需要你的,“他考了不及格”的时候,才是你作为家人最应该在的时候。
——————————
每次新学期第一课,都有冲动在自我介绍那页PPT打上两句歌词:
“有多不正经,就有多深情。”
“所以你,一脸无辜,不代表你懵懂。”
——————————
上周是挺巴还是挺以,这周是杀狗还是护狗。我们永远活在一种A和B的单选题里,被逼着用“无条件仇视甚至消灭那一个”来证明“无保留热爱并且支持这一个”。
你说你既同情犹太人的历史遭遇又同情巴勒斯坦人的现实遭遇,好,两边都往死里骂你。
你说你既谴责不文明的有隐患的养狗行为又谴责无差别的一刀切的屠狗政策,好,两边都往死里骂你。
趋向和解的全部现实基础,在互联网环境里荡然无存。劣质情绪的无节制溢出让大家着魔成瘾。于是,那个说话留有余地和分寸的,注定因“不配合众人的情绪”而招来围攻与忌恨。
理性、中立、客观,几乎都是人类文明走到今天最具有光辉的词语,从没想到,当它们拼在一起变成“理中客”时,竟然会成为一种污名代指。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