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使然的研讨班第一期 OK Computer:作为音乐和自渎的摇滚乐之墓志铭
disclaimer:参与讨论的所有人都是rh孝子。所有文中的批评都是“吹毛求疵”的。希望家人们包容理解。
本文为兴趣使然成员在群内对ok computer讨论的节录。 1.为什么没人爱听okc了?
浮滑:感觉大家普遍都没那么愿意拿出来okc听了,虽然确实是好。 max:保值度确实低。就我会感觉okc在思路上太局限了,kida相对okc是删繁就简的过程。因为rh的核心目的是调动情绪,很多okc里塞的东西其实没有那么必要。 浮滑:另一点是作为信息时代乐迷我们阈值太高,都喜欢疯狂找新歌。普通人听十几张周结巴够一辈子。 max:kida是可以用mps的一个和声,idioteque 节奏pattern的一个改变把整个氛围扭转一层的,okc做不到。 浮滑:感觉是一些音料而已。 马蹄铁:只愿意听the bends。 失书:the bends和彩虹里。其实我只想再听airbag,paranoid android。 鲨鱼:是,不耐听,有点乱。 max:感觉okc在情绪上很尴尬。okc确实是囿于一种景观性的反抗了。 失书:或者是桐木压根没做好怎么把这些东西统一在一张专辑的准备。 浮滑:但这和整体性不一样吧,专辑性是完全无懈可击吧。 max:kida和之后的专辑更多是意识到了这种景观性之后的自我否定。okc批判而缺乏主体不停自我解构的东西在进化后的桐木看来是难以忍受的。他最终还是要resort到情绪,因为情绪是可以抓住的。 面包人:保值度低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那个“点”,割裂感虽然并不是刻意制造的,但依旧是存在的,这张专与其说是一般意义上的好不如说是得按照bios来看的独特,怀旧陷阱了() 失书:捞比这张专辑想呈现的主题我觉得太乱,东扯一下西扯一下的感觉。 浮滑:没有吧,感觉呈现比大部分同类强。 max:摇滚音乐的墓碑。一种集中和戏仿,总结。就是要堆砌吧。 马蹄铁:那确实墓碑。 2.okc叙事中对主体性的解构 max:这里有一个很妙的悖论,因为let down就是关于情绪的虚假性的。 马蹄铁:还真是。 max:okc是完全把自己景观化了的。不管是airbag还是let down都体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对主体的消解的过程。但这种消解不可持续,导致桐木腰玉玉了。所以kida实际上是对主体性的重新发现。 马蹄铁:kid a和失忆主题到底是啥?一直不明白。 max:kida就是很简单的冲击-反应,情绪反应。 失忆主题复杂一些,很明显有一些overtly political的主题,像like spinning plates。 浮滑:打下了httt偏魔怔化的开始是吧。 失书:httt更明显吧。 max:是。你看,这就是跟okc的区别。okc时期的rh无法支持这样直露的政治观点,因为主体消解了,这种控诉没有立足点,没法“义正词严”起来。 樱辰星:这下桶木腰的主体发生学。怎么感觉有种黑格尔叙事在这。 浮滑:情绪力量最强的还是okc吗? max:是kida。 浮滑:我觉得除了kida没人抵得过okc。 樱:kida收缩到内部了。 浮滑:kida是情绪立住了。 max:kida也是某种很黑格尔的叙事啊,一个精神的生到死。kida的好处就是情绪非常完整,从混沌到出生到与外界交互到彻底疯狂到morning bell的垂死和mps的来生。okc这种统合力差一些。 浮滑:okc音乐部分还是统合的。不能质疑。 失书:idioteque实际上是听autechre魔怔的产物但是情绪力量极其“撕裂”。 马蹄铁:真的太恐怖。后面那几句歌词简直了。然后过渡到晨钟。 max:okc没有这种明确的情绪脉络,也就开头中间结尾好一点,其他一半的歌有点散。 浮滑:就是玉玉!okc在世纪末收不住到处乱飞的情绪。 失书:问题在中间部分。 max:感觉理念聊的差不多了,聊聊具体音乐吧。 3.对okc音乐的讨论 雷路:okc的核心审美还是滚直的。big melody。 max:滚直的极限。高度旋律化,编曲细节叠加。 失书:它本质就没有kid a或者彩虹里的东西 因为这两个多少都会有一种less is more的思想在里面。 马蹄铁:还真是。一开始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不停啊啊啊啊啊啊啊。 失书:偏执安卓已经乱了airbag所铺就的末世感。 雷路:但感觉okc的情绪更现代。旋律完全不传统意义上catchy但是就是旋律写作的极致。 4.airbag: max:没有,这里的衔接说得通。airbag是主体性最后的残余,某种比较完整的自我的展现。“back to save the universe”就是那种情绪,摆烂但总觉得自己可以逆转。一种男宝对逆转精神的幻想。 5.paranoid android 失书:偏执安卓是一个做得太花太花的“万花筒”可是呈现出来的效果太差。 max:我也不喜欢偏执安卓。但是偏执安卓非常明确的把歌写的支离破碎,这是隐喻,暗示专辑叙事者的支离破碎,虽然效果另说。 浮滑:所以音乐上就完整了。 max:是,okc是真正的disintegration。 雷路:滚直的极致同时又消解了这个概念。 6.subterranean homesick alien max:偷bitches brew没什么好说的。 雷路:就是器乐上液化。 max:那个电钢琴,然后复杂的声场调度。 雷路:但是hook很好所以还是没有脱离滚直。 max:uptight是一个neta旺达。“everything is allright”太讽刺。这里面的allright是需要外星人出场的,但kida里一切“自得其所”。okc的所有歌都有一种叙事主体一直在向外投射自己但是缺乏反省的感觉。 雷路:ego? max:是吧。缺乏对自身的认知。okc有那种很强的交互感, 雷路:就是情感走到这之后对内心的发掘已经是滚直音乐这个载体能达到的极致,从这个程度来说也终结了摇滚乐。 7.exit music max:我不喜欢,parody感太强了,对那些老爵士/流行ballad。只有容纳情绪的形式但是里面没啥情绪。 马蹄铁:我还是典二次元的时候把exit music代到darling in the franxx里面( 雷路:我只记得那种脆弱感( max:主题还是想象中的拯救。象征性的死亡。这里可以类比刘森。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就是“慷慨赴死的颤抖”。一样的。 8.let down max:确实是歌写的最好的一首。不算lift。 马蹄铁:我觉得比lift好。 max:那个错位的吉他应该暗示的是叙事者自身错位的状态。“i am gonna grow wings”又是经典对不可能不存在的拯救的妄想。 纳什维尔:旋律并不复杂,就是a大调音阶,内容却是表达阴暗的,确实好。 max:是。旋律非常光明伟岸。(哼了一段),你甚至可以想象交响乐版本,多么雄壮。 纳什维尔:我觉得最起码这张做的真的是跨时代意义的精致,各种天才的编排。 浮滑:音乐无从指摘。所以主要批判叙事。 雷路:可不可以说okc是滚直音乐的堂吉诃德?戏仿的同时和被戏仿的东西出口大相径庭。 max:我觉得更像卡拉马佐夫兄弟。 9.作为失败的masturbation的okc max:你们发现了吗,okc的两个主题是矛盾的。对拯救的幻想和自身主体性的分裂结果就是“你都拯救了些什么”。 马蹄铁:唉确实。 max:我觉得绿日那句歌词是okc的注脚:“当打胶不再有趣时你就是真的孤独了”。okc就是摇滚乐这种zw形式失去效用的过程,并且催生了kida。 雷路:所以okc的伟大还在于它之前的滚直音乐大都成功自慰。 max:是的,比如london calling。 雷路:born to run何尝不是。 max:某种teenage heaven。 10.为什么okc这么受欢迎? max:因为是审美的极致。 雷路:因为好听而拧巴。又滚直又不catchy。 失书:因为更吉他音乐。 浮滑:因为是审美的极致。 max:但很多人缺乏这种反思能力,把okc纯粹作为zw理解,忽略了这种失败的过程,顺带一提,这种过程显然是与涅槃的主题一致的。 11.karma police max:感觉karma police的主题更多是想像符号秩序的崩塌。在幻想大他者的迷失。 雷路:像地下室手记,但确实是前三好听的。 max:但这种幻想是愚蠢的。因为它不是人格化的,不会像你们一样迷失,失去自我价值。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失书:只能用mv描述。 max:是。mv里那种想象你超脱了大他者其实逃不掉。 失书:你觉得恨却离不开。 雷路:通过否定性的东西追求注定失败。 max:唉,解构。但是音乐太完美,感觉是在稳定的情绪递进里从钢琴-原声吉他ballad到后面弦乐把ballad体裁做到极致了。编曲上我觉得是全专第二,仅次于airbag,airbag那个节奏组确实太天才。 雷路:没那么破碎了,太完满。这种内容和音乐的差异何尝不是一种反讽。 浮滑:好像有模仿sexy sadie。 max:确实。上半张总体就是“现在是幻想时间。” 雷路:从fitter happier跳出来? max:是。 12.fitter happier和electioneering 浮滑:我觉得happier接Electioneering还是太神。 失书:fitter happier作为interlude其实挺好,但是electioneering只能给我一种突然被扇一耳光的刻意感。 马蹄铁:感觉从let down往后没那么喜欢。 max:感觉下半张开头两首确实是不连贯的。后面也是幻想性的解脱。这两首就很阴湿,冒一下头,直接攻击你一下,又收回去了。 雷路。electioneering的吉他太有想象力。音乐也确实最有攻击性。 浮滑:前奏把闷着的盒子打开了。 失书:electioneering的吉他我觉得跟偏执安卓一个道理,都是一种滥用。这种语境下反而只能起到反作用。 13.climbing up the walls max:感觉跟karma police一样,是对某种中产阶级“主流文化”的警示。 雷路:fitter happier也是。 max:那个更多是批判。这个更像“当心天打雷劈”,作为背后某种隐秘的创伤存在。 浮滑:“当心天打雷劈”。 max:音乐上更多是模仿walker brothers对旋律和音效的使用,那种ballad,但是想象力多很多。 14.no surprises 雷路:传统意义上最好听。 马蹄铁:好听但是忘了。 浮滑:网易云听得最多的。 失书:我唯一会在早读唱的。 max:感觉可以对标sunday morning。一个是美丽周日清晨背后的不安,一个是痛苦绝望中渗出的美丽。一体两面! 雷路:songwriting倒是高度一致。 浮滑:情绪怎么解释? max:唯一一首成功的zw。因为是完全内在的。这种美丽的发现不需要任何外在条件,只需要你接受现实。 浮滑:终于冷静下来了。 15.lucky max:这么说感觉lucky非常突兀,又回到了之前妄想的主题。要是no surprises直接接the tourist可能更好。这样感觉有点破裂。 浮滑:也不是吧。lucky冷静的多,可以说是一种回望。 max:这么说也有道理,跟前面比像白骨或者死者在说话。很讽刺的是歌词。你要真的是超级英雄,你怎么需要被pull out呢?这里裂痕无可避免的出现了,逻辑上的问题,相比前面几首一个主题的歌。 失书:反讽了。 max:音乐上我觉得没啥可说的了,真不想聊这教科书ballad,不如karma police太多。 16.the tourist 浮滑:想想那个旅行者和外星人的联系,之前见过类似的说法。 max:感觉像一种消融。完全是外化的视角,又是第一人称,很矛盾,也是主体性消融的主题。 失书:有一种“这世界也不是我的地头就当我在宇宙漂流”的意蕴。 max:你们不觉得the tourist的主题跟三年二班一样吗?“slow down”,“这种生活安详”,但是“你永远做不到”。是一回事。想停下但是停不下来。你永远被绑在火轮上。 失书:一千英尺的速度却想苛求慢下来。 max:感觉是否定了之前所有的自慰,梦醒一样。 浮滑:前面是冷静,现在是梦醒。 铁盒:最后叮的一声好棒。 失书:梦醒了。 铁盒:感觉杀死了这张专辑营造的的空间。 17.结尾 max:我不能否认450对okc的很多评价是准确的。它确实是消极的软弱的。 浮滑:那还是不如架构师。玩剩的罢了。 马蹄铁:那又咋地。 max:但是美丽的无法否认。 max:它通过对主体性的消解反而更鲜明的反映了桐木腰和乐队的艺术人格。 雷路:而且音乐上登峰造极了。 浮滑:反而终结了摇滚乐。 雷路:做到头了,音乐和文本都是。 max:真诚的可怕。 18.岁鸢老师性别视角的补充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拧巴,拧巴是与阳刚无缘的一种特质,而这种特质在电台头的创作里简直唾手可得,或者说是他们肆意地挥洒着去性别化的元素,无论是主唱的音色还是偏阴湿的旋律编曲,呐喊着父权制下homosocial中的困顿和无力。无论是何种性别,听着他们的歌似乎就像来了一场脑感月经,体会这种女性生命中必经的无奈的客体化的痛苦进程。这种痛苦是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式的大范围共鸣,但对这种痛苦的抒写方式正是弊病所在,他们试图与痛苦搏击,就是代表着他们的对立面否定了这种痛苦。这种欲加入mojo dojo casa house而不得的伤痕文学,恰恰阐述的是几位男性成员的阉割情结。男性作为被社会认可的完整的“1”而无法接受自己要成为接近女性特质的“0.5”,对成为社会语境里成功的“5”甚至“10”兴致盎然,却要加上一层讽刺和自嘲的滤镜,颇有竹林七贤遗风,这也算是电台头从一而终的拧巴特质。沉浸在这种对旧秩序中伤口的反刍可以吗?确实可以,但请记住女孩子不只可以留Hitler发型,也可以选择不救那个大声疾呼的男人然后自己成为superhero哦。 okc和rh对女性的态度中反映出的这种大概并非有意却仍然无法避免的虚伪性,折射出的也是okc整个反抗叙事在基础层面上的自相矛盾,也为他们之后在音乐和主题上全面的推翻重来埋下了种子。 18.总结 总结来看,本次讨论从 OK Computer 的保值度出发。尽管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不如往日,但我们仍在对话中反复强调其音乐性的无可指摘,有意或无意地维护这张所有人曾经的atf专辑。其实倒也不必急眼,毕竟把参与讨论的任何一个人扔到KTV里,ta照样能唱OKC唱到全身皆麻。 在我们的迪歌生涯中,无疑有许多被听到“腻”的作品,但真正被所有人听到烂的,OKC等几张而已。以这张对我们所有人都意义重要的专辑为契机,我们将启动新企划“兴趣使然的研讨班”,重估那些塑造了人类音乐轨迹的作品,也推介我们认为值得更多关注的作品,在炒作与真诚严肃表达的夹缝间迈出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