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游记
身为碳水的骨灰级爱好者,天津就是我神往依旧的精神圣都和灵魂故乡。周末去了一趟,除去狠狠过了一把碳水的瘾之外,也出乎意料地感受到这座与北京相隔仅有半小时高铁,却出乎意料地存在感不高的城市真是个又土又洋的地方。
说天津洋是因为这里是租界所在地,星罗棋布着各色典雅的西洋建筑群。来之前我只知道有五大道和意大利风情区,来之后看蹬三轮带人游览的大爷的三轮车背后,才知道这里不仅有英法意大利租界,甚至还有美国和日本租界,真是能来圈块地儿的都不甘落后。不仅有五大道和意大利风情区这样的集中社区,还有滨江道旁的大型建筑群,高大宽阔的洋楼外立面绵延不绝,是当年的高级酒店和银行,修长的立柱顶天立地,结实又不失秀美,外墙上整齐并排着敞亮的拱形大窗,俨然是恢弘壮丽的西方宫殿外墙,把海河两岸装点得不亚于巴黎的塞纳河畔,远处还有高峻的钟楼,入夜后一亮灯,比起上海的外滩也毫不逊色。五大道旁还有一座天津音乐厅,通体白色,饱满高耸的穹顶,在朝阳下散发着堪称圣洁的光芒。
承担行政功能的建筑气势宏大,民宅则是小巧玲珑各有千秋。此地最不缺的是名人故居,梁启超、张学良、袁世凯、顾维钧、清朝的庆王、曹禺,看地图不像是看地图,倒像是在看历史课本。究其原因,是天津在民国时就是下野政客的闲居之地,大概能类比唐朝的终南山,我觉得住在这里的小洋房里挺乐呵,吃吃煎饼果子听听相声评剧的,小日子美滋滋,对心中尚有大志、眷恋风云岁月的政客们而言估计就没这么乐呵了。但不管他们实际心情怎样,所有人的小洋房修得都很不错,一楼大厅二楼书房卧室,奢靡如张学良还在三楼修了个舞池,足不出户就仿佛到了上海百乐门。印象很深的还有庆王,他给自己所有的房间都起了名字,最搞笑的是给三楼的两个房间分别起名“法兰西”和“英伦”,其中“英伦”还是家族祠堂,不知意欲何为。梁启超的饮冰室在天津,这倒是我有所不知的。所有的名人故居都收费,便宜的如梁启超和曹禺是十块钱,贵的离谱的如袁世凯收五十(我们干脆没进去),张学良八十(里面有很多表演,还有一道独特风景:穿旗袍拍照的‘姨太太’)。
除去这种正统的住宅小洋楼,我们还在天津见到了一种此前从未见过的建筑,一处在五大道,名叫“疙瘩楼”。这种建筑很难形容,特点是外立面如同海底沉船一般,在墙面和窗框上贴满了装饰用的碎瓷片和小石子,仿佛海底沉船结构上附着的密密麻麻的海底生物,阳光一照,光芒闪烁,繁华中透出一丝恐怖。窗框的结构七扭八拐,仿佛海底章鱼的出售。墙面上莫名其妙地伸出许多触角,上面擎着五花八门的瓷瓶子,其诡异难以形容。院子里堆满了缺胳膊少腿的雕像和碎裂的磨盘之类的石料,不知道当年是做什么用。围墙上门边有疑似灯台的小孩儿雕像,撅着屁股趴在那里,光脑袋向着外面,诡异如小鬼儿。另一处在张学良故居旁,叫“瓷房子”,也是大同小异,色彩更加丰富一点。这样的建筑我是第一次见,据说都是西方建筑师融合了中西审美建造出的新型建筑,只能说文化背景不同真的很难拿捏,一不小心中式审美就变成了中式恐怖,住在这种房子里的人不知道会不会做恶梦。
和此前去过的柳州一样,天津也有海河穿城而过,但河面没那么宽阔,河上的桥也更多,造型各异。最著名的可能是解放桥,桥身非常具有民国特色,裸露的钢结构,体现出现代建筑的独特美感,让人想起埃菲尔铁塔,桥面也是钢板,应该是可以打开让船通行的,到了晚上,不宽的桥上全都是卖小吃的摊子,十分热闹。还有一座桥不知道名字,桥身是白色的,上面绘满了繁复的花纹、昂首的狮子等等西式装饰图案,桥身四周还有高耸的柱子,各擎着一座鎏金的人像,奢华到了极点。海河波光粼粼,不时有游船经过,荡起旖旎的波纹,可惜没见着跳水的大爷。另一大特色是四处可见的小广场,广场中央有各式各样的雕像,什么一朵蘑菇一般的意大利小喷泉啦、遥望远方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像啦、形体饱满造型动感的西方雕像啦,不一而足。
天津的洋基本说到这里,再来说说土。土似乎是个具有贬义的词汇,应该说是具备传统文化特色。提起天津一大特色就是相声,去古文化街走走,四处都是相声表演的售票处。其实根本不需要专门买票去听,吃饭的时候隔壁桌的天津大妈就能给你现场来一段儿,打车的时候司机大叔也能给你现场来一段儿,并且内容还挺有深度,说”现在大家都来看租界,租界说白了是嘛,是咱们中国人的耻辱“”张学良这人就没嘛贡献,就一个逼蒋抗日,然后就被软禁了“。相声只是天津人民多才多艺的技能中的一种,晚上沿着海河漫步,碰到无数手持卡拉OK唱歌的人,明显破音唱不上去了,还要坚持唱,可见非常热爱艺术。现场直播的人,坐在自己搭出的台子旁,几盏大灯照得雪亮,旁若无人,边说话边给自己配罐头笑声。还有钓鱼的大爷,每个人身边都有几条硕大的战利品,就那么摊放在身边,引来群众围观赞叹。跳舞的小丑配着诙谐曲手舞足蹈,挤眉弄眼,眉飞色舞,仿佛卓别林在世。
来天津的第一顿就吃了煎饼果子,才知道原来果子是油条的意思,煎饼果子就是煎饼夹油条。巨大的一个,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绿豆面煎饼有点干,油条也并不酥脆,里面还放了很多豆腐乳,结实得仿佛在胃里竖起了对抗饥饿的铜墙铁壁,吃完之后就可以去码头扛大包了。十八街麻花吃了,挺酥脆的,但不是让人上瘾的那种好吃。张记包子和狗不理包子都吃了,半发面的皮,肉汁满满的馅料,狗不理的香油味道更重一点,都挺好吃。更有趣的是狗不理的来历,我一直以为是”因为包子特别好吃,所以狗吃的特别专心,都不理人“,现在才知道是做包子的人叫狗子,因为生意太好专心做包子不理人。狗不理的英文翻译叫”GO BELIEVE“,突然就有了境界。还吃了一家叫”正阳春“的天津菜,说是天津菜,其实是以烤鸭闻名,据说毛主席都来吃过。一楼点菜的地方陈列着海鲜等等原料,仿佛山东饭店,所见即所得。菜量很大,我们只能浅尝辄止,点了”八珍豆腐“,里面有豆腐干贝蘑菇鱿鱼等等,十分鲜香,但吃多了还是腻。还吃了耳朵眼炸糕,外皮仿佛裹着面包糠,有巧克力、香芋葡萄等等创新口味,第一口很香,第二口就仿佛在吃食用油了。
天津市内的景点距离都不远,骑自行车很快就能到,两天时间玩得绰绰有余。美中不足的是周六早上落枕了,扶着脖子玩完了全程,如果脖子正常的话估计会更愉快,大概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吧,哈哈。
-
Tsingriv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6 1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