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邺城考古博物馆
邺城有两个比较大的博物馆,邺城遗址附近是邺城博物馆。写在了这里
《临漳,邺城博物馆》https://www.douban.com/note/855281607/?_i=8038723opvvHt5
另一处就是位于临漳城区,金凤公园旁的邺城考古博物馆。曾经也被称作临漳佛造像博物馆、临漳考古博物馆。但明显是现在这个名字显得更大气一些。目前该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但其中的展品曾多次在国博展出,单论佛像这一部分,不逊于国内任何一家博物馆。
目前邺城考古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周一闭馆。其他时间09:00-11:30,13:30-17:30开放,中午时间休息,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较好。
邺城的佛教最早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一般认为最早兴盛于后赵时期,石勒、石虎时候,供奉名僧佛图澄。图澄在北至定州、南到黄河的一带弘扬佛法,如今尚有遗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伾山的大佛像,号称中国北方第一大佛,如今尚存。


不过石虎实在是过于残暴,其死后,冉闵、前赵依次登场。邺城的佛教徒分散到全国各地。其中最著名的为释道安,其带领弟子南迁至荆楚、四川一带,邺下佛学从此开始发扬光大。

后赵时期佛像目前存量较少,但已可看出当时佛造像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北魏建立后,拓跋氏崇信佛教,在平城(现大同)修建有云冈石窟,在洛阳修建有龙门石窟。同样原因,在邺城附近也修建有石窟。后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以邺城为都,是为东魏。20余年后,高洋毒杀元善见,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继承北魏习俗,崇信佛教,大肆建立寺院、石窟。




建国后,在原北齐统治区域,多次出土佛教造像。最著名的是山东青州的龙兴寺窖藏。邺城附近也大量出土相关窖藏,有的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是北齐灭亡后,周武帝灭佛导致僧众将佛像埋藏至今。









褒衣博带风格





北齐时期,邺下佛学达到鼎盛,都下佛寺略计四千,僧尼众超过八万,信徒更是难以统计之多。上至皇室,下至平民,都崇信佛教。北齐虽说是政治上内乱不止,但过于崇信佛教也是其衰亡的重要原因。在晋阳(太原)、在邺城等地,以国力修建石窟、大佛。相比北周的政治氛围,完全一天一地。

东魏北齐继承了北魏营造石窟的风气,以邺城为中心,太行山东麓形成了大量佛教石窟。现存仍有较多:
- 南、北响堂山石窟
- 水浴寺石窟
- 娲皇宫石窟
- 小南海石窟
- 灵泉寺石窟
- 洪谷寺石窟
- 五岩山石窟
- 香泉寺石窟
如此庞大的石窟群,其价值决不低于常说的四大石窟,其中部分精品价值更甚。





本地出土的佛教造像,基本以白色大理石为主,青石也有少量。太行山有大量蕴藏,河南安阳、河北曲阳、北京房山都有大量产出。










佛教造像流入中国后,初期有大量西域特征,后世云冈一变,北齐时又一变。具体变化见行家所述:







除佛像外,还有部分佛教石函中的珍宝展出:




后世北周灭北齐,勒令僧尼还俗,人数高达300万人,近当时全国人数的1/10。不得不说,北齐过于推崇佛教,已经导致了当时的经济接近崩溃。三武灭佛未必是真的反对佛教,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佛教地位过高,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北齐灭亡3年后,杨坚篡北周为隋,尉迟迥以邺城为基地,举兵反叛。然而很快被荡平,杨坚顾虑到邺城区域的潜力,纵火焚城,从此古都邺城不再,如今,只剩下小县临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