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边的错误》的碎碎念
1. 电影一开头几个小男孩玩警察抓坏人游戏的大楼废墟实际就是马哲他们那个刑警大队原本的办公楼,楼太旧了要拆掉重建,所以马哲和小谢会出现在拆楼现场,所以马哲他们需要找地方临时办公,所以局长安排他们去没生意的电影院临时办公。一年后电影院被还原成了礼堂,应该是新的办公楼已经盖好了。
2. 诗歌会现场有点滑稽的朗诵口音,地下恋情的诗人外表又矮又其貌不扬,说话遣词造句非常书面语很不口语化,但电影中完全没有其他一些影视作品中对诗人、诗歌隐隐的嘲笑意味。王宏在爱情里自私又怯懦,但他仍然是一个诗人,诗歌是他的真爱,并不仅仅是为了骗女孩子的工具。莫西子诗本人就是个真正的诗人,他饰演一个诗人在电影中吟诵那些深情的诗句才不会让人觉得违和或矫情,反而有种意外的沉痛的美。我非常喜欢他吟诵的那几句诗,“你就是我在牢笼里打开的天窗,也是我心甘情愿的枷锁,你是我安稳的故乡,也是我漂泊的岛屿。我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小的乌托邦”。
3. 马哲找到钱玲告知王宏的死讯时,并没有说王宏是被杀的,他只是说王宏死了。钱玲很可能理解为王宏是自杀,那封分手信理解成遗书也没有违和感。这也许是马哲对钱玲尽可能的悲悯,毕竟比起因为自己没能赴约而导致爱人被杀的愧疚,还是爱人因为不舍与自己分手而自杀的凄美爱情更能慰藉一个女人的内心。
4. 疯子我理解他比起精神分裂或智力低下,更像是自闭症,他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当别人放任他呆在自己的世界里时,他非常温顺;当别人试图侵入他自己的世界的边界时,他就会变得异常不安甚至暴走。
5. 马哲并不一定需要是个帅哥来演,但是当那张骨相极佳的脸出现在大银幕上,还是在心里一再感叹,审美是个刚需,观众朋友需要多多看到真正美的、动人心魄的银幕形象。演技好,再叠加真正美的雕塑般的脸庞,是造福社会的神迹。
6. 三刷过后,我就不再纠结于各种解析,不再追问什么象征,只是沉浸在电影中,享受画面、音乐、演员,享受整个氛围。抛开所有的隐喻暗喻,这也是一部非常非常美的电影,美不需要解释,美只需要感受。
7. 马队一开始的衣装是深蓝色秋衣外面一件白衬衫,再套一件绿毛衣,头发梳成三七分,这身搭配干净清爽年轻帅气,搭配酷酷的皮夹克,显然我们马队也很注重形象。电影里马队最后一次穿绿毛衣陪白衬衫,是他抓到疯子但还没完全说服自己、心事重重地去找局长却遇上大家热火朝天地在打乒乓球。下一个场景他陪着妻子产检,就已经变成蓝色秋衣直接罩深红毛衣的搭配,衣品直接下降了好几个档次,很难理解小白老师能容忍丈夫穿成这样,硬要解释可能就是那时候她已经隐隐地觉得孩子可能不太好,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顾不上丈夫的穿搭;而马哲自己也心事重重,衣着的逐渐潦草邋遢,也是他的内心世界开始渐渐失控的外在体现。
8. 马哲和妻子拍怀孕纪念照那一整段基本能确定全部不是真实,因为之前之后的马哲都是胡子拉碴,就那一段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即便为了拍照特意刮干净了胡子,后面紧跟着的场景也不应该胡子一下子长那么长了。我倾向于解读之前夫妻两人吃饭、唱歌、拥舞那一整段,其实暗示着妻子那时已经打掉了孩子。夫妻俩吃饭,闲话八卦,笑得嘎嘎嘎嘎的,表面上是很幸福温馨的场景,却又浮动着伤痛的底色。夫妻两个都在尽力显得开心,尽力想让对方开心,尽力找轻松的话题聊天,避而不谈那个让人伤心的话题。尽管打掉有缺陷可能性的孩子是马哲理性做出的选择,但是在他的潜意识中,仍然不可避免为这个决定痛苦,仿佛这个孩子也是“死”在他的手下,成为压垮他理智的又一根稻草。所以大概的脉络是,马哲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堪忧,他逃离工作,试图通过回归家庭生活自救,但是家庭生活仍然充斥着意外伤痛和“死亡”,他无处可逃陷入没顶的冰冷河水。我现在理解影片的结尾其实和小说殊途同归,马哲在河边用石头击倒了疯子是真实发生的,甚至可以说他当场击杀了疯子(因为下雨是个很明显的象征),杀了疯子以后马哲也完全疯了,后面的表彰大会和一年后给宝宝洗澡的场景,都是他在精神病院的臆想,一个证明是,这两个场景中的马哲都没有胡子。原著小说的结尾也是马哲杀了疯子,最后虽然说初衷是为了脱罪装疯,但也分不清清醒与疯的界限。
9. 马哲队长前半部分确实敦实,有小肚子,屁股大腿把裤子绷得紧紧的。从绿毛衣换成红毛衣开始,不仅衣装逐渐邋遢,裤子也开始变得松垮,一个是许亮第一次自杀,他看了一会儿病床上的许亮转身离开时,一个是市领导来训话要他们尽快抓住疯子,散会时,背影都能看出裤子明显的松垮。
10. 王宏死后马哲和小谢在酒馆喝酒,突然看见了疯子,他们堵到疯子的地方就是那个破庙。后来小男孩死的那晚警察到处搜捕疯子,严队带队搜的一个地点也是那个破庙。局长也提到,“庙里有我们的人驻守”,说明那个破庙是疯子常出没的一个地点,所以在马哲的幻想中他击毙疯子的地点也是那个破庙。幺四婆婆家、河边、破庙,是疯子最常驻足的地点,其他时候他很随机地到处乱走。
11. 马哲在做了那个长长的噩梦之后,先是去找局长辞职,在那里,他意识到自己看到了本来只存在于梦境中的局长的红西装。被局长打发离开之后,他打算把剩下的工作交接给徒弟,在等小谢来到的时候,他站在办公室的一角发呆,他面对的那一角放着一架老式的两个圆盘的摄像机📽,正是在他梦里熊熊燃烧的摄像机。我特意注意了一下,在此之前,马哲办公室的这个角落从未出现过这架摄像机,在讯问王宏的时候,在许亮送锦旗的时候,都没有出现过。马哲对着角落的老式摄像机发愣时,也许他进一步意识到,红西装、摄像机,这些之前只在他梦里出现过的物事出现在他的现实生活中,梦境已经侵入了现实。后来墙上的完整拼图,也是一种幻觉的象征。
12. 听到一个播客,几个女文青聊《河边的错误》,聊得热火朝天、引经据典,能听出来是真文青也是真心有感。对于电影的改编有赞有弹,也很正常。临到末了突然开始嘴朱一龙的演绎,说他塑造的马哲不够酷不够帅,不够惊艳,被其他配角艳压。我都听乐了,倒没觉得生气,因为前面她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讨论剧作的时候,虽然一开始就声称“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许亮”,但通篇听下来,一直在说马哲这个马哲那个。就感觉在女文青的潜意识里马哲已经完全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她们的意识,不由自主地要去讨论这个人物生发开来的各种感悟体会;但是在她们的显意识里,“哦朱一龙是个人气明星,我必须要嘴他两句来表现我的品味”。她们难道没有想过,这样一部大男主电影,如果男主是个没有魅力的工具人,整部电影能否成立?能否激发她们如此旺盛的表达欲?马哲但凡有一点立不住,肯定会面对铺天盖地的吐槽和嘲讽,而不是现在这样不痛不痒的几句强行贬低。
13. 我感觉马哲对于肉体伤害这类犯罪有着朴素的痛恨,但对于异装癖呀婚外情等并不会妨碍其他人的行为并没有什么道德上的审判,所以他一开始“威胁”审讯钱玲时很理直气壮,后来要告知钱玲宏的死讯时却很难过无措;一开始怀疑许亮跟谋杀有牵连时怒气冲冲,一旦了解了他的隐秘后马上感到抱歉并试图弥补。但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他本人对这些行为没有道德批判,他低估了社会层面上对这些行为的批判而对当事人造成的巨大压力。
14. 我算是比较资深的悬疑推理小说爱好者,读得多了,感觉大多数男性作者的本格推理有个通病,就是对谜题本身的热爱压倒了一切,为了构造一个精巧的诡计,可以罔顾人性、牺牲动机的合理性(柯南是最典型的那个),这类小说看一遍知道了谜底就索然无味了。我最爱看的是阿婆的小说,她身为一个女性,对人性幽微隐秘的把握是最迷人的,她的作品最引人入胜之处不是谜题的精巧,而是在其中展现出的人性之谜,因此即使知道了谜底仍然可以一读再读。不过即使是阿婆,她确实也有一个同样的悬浮之处,就是里面的侦探不像真人,更像一个没有弱点的超神,是为了让读者爽的工具人。无论见过多少残忍的令人心碎的谋杀案,都不会对侦探本人造成什么影响。《河边的错误》虽然谈不上是本格的悬疑推理,它的案情过于简单无由,但是它倒确实难得的把重点放在了谋杀案对侦探本人的影响,一个会共情、会因为内疚而痛苦悲伤的侦探,一个比美国硬汉派侦探更坚持朴素正义的侦探。
15. 一个并不重要的小细节是,马哲第一次在河边见到疯子,尝试跟他沟通,学疯子的样子脱了自己的外套铺在河面上。铺之前马哲把外套兜里的烟盒打火机拿出来了攥在手里,没有跟着一起浸水😂这个细节非常微不足道,对剧情没影响,也没有什么象征意味,我相信多数观众甚至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普通人在那种情境下会下意识顺手做的一个动作。前期的马哲非常收着,没什么大动作,怼徒弟的声量都不大,剧情的主线暂时也没在他身上,靠什么把人物立起来,就是这样的海量细节。好的作品(不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绘画雕塑等)一定是能给观众提供丰富的细节。
16. 许亮可能真的对马哲有一种隐秘的情愫。马哲为了调查大波浪到许亮宿舍找他时,开门的时候许亮低声说了一句:“马队,你怎么才来啊…”这句话说的柔肠婉转,单听这个场景,完全就是女子娇嗔情郎长时间没来看她。最后他选择坠落在马哲眼前死去,就不只是单纯地为了报复马哲揭露了他的隐秘,更像是怀着一种复杂的纠结的情感:“我知道我们不可能,但我想要变成你心里的一根刺,让你一辈子都忘不了我。”
17. 看到不少人说zyj里的老李塑造得不太好,他仿佛只是一个代表摄影机的工具人,跑来跑去串联起不同的事件和人物,但他本人没有存在感甚至有点格格不入。突然意识到其实前半段的马哲也有点类似,他串起不同的场景、事件、人物,但他本人不是事件的中心。然后就意识到小朱的人物塑造能力有多么厉害。即使是所谓的“老戏骨”也很难塑造好的一类角色,他曾准确地描述饰演马哲的难点在于“在尽量降低设计感的同时不失去他的戏剧性”。降低设计感是指整个人物完全融入那个环境、氛围,以及一众素人的群演中。老李比较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的台词没什么问题,但是他略显臃肿的身形、略显笨拙的战术动作,整个就不像一个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外形气质是诠释一个角色的基础,演技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一些外形上的差距,但是肯定是很有限的。小朱强就强在他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首先从外形上都是非常准确贴近人物的,不管这些角色差别有多大。能做到这一点,他首先是形而上的层面能够准确理解吃透人物,其次是形而下的层面他能够把理解落到实处,调动自己的整个肉身来无限接近人物。有不少人演戏水平给我一种时好时坏的不稳定感,可能就是这种“落到实处”的能力的欠缺,他脑子里并非不知道该怎么演,但是实操的能力没跟上。以上还可以说是做为一个演员的基本职业能力,小朱的下半句话“不失去戏剧性”就进入了艺术家范畴。画师与画家的区别,歌手与歌唱家的区别,舞者与舞蹈家的区别。毕竟准确塑造人物有些素人演自己也能做到,但是赋予人物作品打动观众的魅力确实是少数具有艺术天赋的人才能做到。小朱的特殊天赋就是他能够准确地把人物的情绪传达给观众并且特别能带动观众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