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罗斯:自传,误读,以及“我不再那么惹人生气了”…
当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并不以此为意——也许犹太人就不再会担心他们的与众不同,也会因此不再与众不同了
这篇访谈由阿舍·米尔鲍尔和唐纳德·沃森为他们的书《阅读菲利普·罗斯》(圣马丁出版社,1985 )而作,收在《阅读自我及他人》中《“祖克曼系列”专访》这一篇之下。
其中关于菲利普·罗斯写的小说到底是不是有他自己的自传性质,“误读”对作家来说有怎样的影响,以及非常惹人瞩目的“犹太人是不是还恨我呢”这样的话题,读来非常有趣,和大家一起分享。

很多评论家和书评人坚持写罗斯而不是他的小说。这么多年来他们为何坚持如此?
如果情况确如你所说的那样,那么它可能跟是我的小说主要集中于单一中心人物自我揭示的困境有关,而这个人物的经历在某些明显的细节上和我自己的有所重叠,所以就会被认为是我本人。
《鬼作家》被媒体自动描述为“自传作品”,因为它的叙述者内森·祖克曼是个跟我年纪相仿的美国犹太作家,生于纽瓦克,最早的作品引起了一些犹太读者的抗议。但是,事实上,以上就是我和祖克曼的历史的所有相似之处了。
《鬼作家》中年轻的祖克曼所面临的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来自他父亲的令人不安的反对,碰巧没有发生在我身上。他的作品引起了一位著名的前辈作家睿智的、慈父般的兴趣,使得他在二十三岁时便有幸成为作家新英格兰家中的座上宾,这与我在五十年代初执笔时的经历完全不同。我也从未遇到过这样一个女人,因她酷似安·弗兰克而被她吸引,或者在精神上将她改造成安·弗兰克,并赋予她后者的身份象征,以洗脱犹太人对我的“自我仇恨”和“反犹”指控。
尽管有些读者可能很难将我的生活和祖克曼的区分开,但《鬼作家》,和它之后的《被束缚的祖克曼》和《反生活》一样,是一部想象的传记。尽管其创作受到那些经由我切身体会、深思熟虑的经验主题的激发,但其写作过程的结果与自传的方法相去甚远,更不用说二者的目的了。假如一个自封的自传作者,将他的个人主题详述为一个全然不同于、独立于他的日常的现实,里面充满想象出来的人物,他们用从未说过的话交谈,赋予一系列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意义,那么对他把彻头彻尾的谎言描述为他的真实生活的指控将不会让我们感到惊讶。
关于这点,我可否引用约翰·厄普代克的话?在被问及我的祖克曼系列时,他对采访者说:“罗斯发明了一种似是而非的真人真事小说。”

但如果你的书被约翰·厄普代克之外的其他人误读,那是不是大多数杰出作品的共同命运?被误读是不是意料中事?
小说家为读者工作,被接受的方式,在写作时是无法预料、无法考虑的,这对于和《被束缚的祖克曼》共度了八年时光的人来说,不是什么新闻。全书八百页,从开头场景,新近作家内森走进洛诺夫的起居室,为年幼时伤害过父亲的自尊而寻找赎罪的机会,到结尾处的那一天,他已是四十多岁声名卓著的作家,不得不屈服于布拉格的警察,上交那些完全无害的意第绪语小说,它们被警察认为具有颠覆政权的危险而予以扣押,几乎每一页都能体现出这一点。
作家向往的唯一接近理想阅读的阅读是作家对自己的阅读。其他任何阅读都是一种意外,借你的话来说,都是“误读”,如果你指的不是浅薄愚蠢的阅读而是由读者的背景、意识形态、情感等决定的阅读过程的话。
要获得值得思考的误读,作家必须有人读才行。那些想象力丰富、见多识广的熟练读者的误读,尽管有时候偏怪异,但也颇具指导意义。比如劳伦斯对美国文学的解读,或者弗洛伊德,这个想象类文学一直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误读者。此外,审查带来的误读也影响深远,不过原因与前面例子有别。审查者一定误读了索尔仁尼琴小说中的政治目的吗?尽管审查者看上去好像是所有误读者中最狭隘反常的,但有时,他们可能比最宽容开放的读者更能辨别出一本书对社会的破坏作用。
严重的误读跟文本的艰深费解无关,天才也会误读童谣,只要他脑子里想着自己更紧要的事。
这么说的话,读者呢?你认为你有固定的读者群吗,如果有,他们对你意味着什么?
我有两个读者群,一个是一般读者,一个是犹太读者。对我自己在一般读者中的影响力,我一无所知,也不清楚他们都是什么人。这个一般读者群的数量不大。虽然《波特诺伊的怨诉》很受欢迎,但真正用心读过我一半作品的美国人——不是只读过一两本——不会超过五万。我在工作的时候不怎么想着他们,就像他们在工作时也不会想着我一样。对于一个专注于棋盘和对手棋局的棋手来说,他们就像旁观者一样遥远。另一方面,我能够自由支配五万个明智的读者(或者创造性的误读者)严肃而无声的关注,这让我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一本无声的书和一个无声的读者之间的神秘交流,自孩提时代起,就让我深感那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交流。在我看来,归根结底这就是小说家职业的大众面。
平衡一般读者群的是犹太读者群,他们让我体会到了这两个世界最好的部分。从犹太读者那里,我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期望、蔑视、喜悦、批评、他们受伤的自尊、他们健康的好奇心。在我的想象中,作家的读者意识仿佛处在一个小国的首都,在那里,文化被认为与政治同样重要,在那里,文化就是政治。这个小国家永远在评估自己的目的,思考自己的意义,取笑自己的耻辱,并时常感到自己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受到威胁。
你为什么总是令犹太人如此愤怒?
我仍会惹怒他们吗?现在说“如此”肯定是夸张了,但这个夸张的印象和我不无关系,因为我在《被束缚的祖克曼》里写的作家的困境无意间延续了这个印象。然而十五本书之后,我也许不如祖克曼那么惹人生气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支持我的那一代犹太人如今影响力式微,其他人不再为我小说中的犹太人的行为举止感到羞耻,如果他们曾经有过这种感觉的话。
因为,在过去,羞耻感——他们的——与他们跟我的冲突有很大关系。但是现在,大家都更加坚信犹太人有权利思考性事,相信无论被权威许可与否都可以从事性爱活动,所以过去那种羞耻感已经不复存在。总的来说,犹太读者已经不太在意非犹太人认为到底什么样的犹太人行为才可以接受(无论观点真实与否),他们似乎不会过度担心有损他们形象的看法会通过小说在公众头脑里留下永久烙印,也不会担心那些看法会引起反犹态度。美国的犹太人现在对非犹太人的态度,和五十年代我刚开始发表作品时相比,不再那般惶恐不安,他们对反犹主义及其形成原因的理解日趋成熟,也很少被令人窒息的“正常”观念所束缚。
这是因为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时刻为同化的问题担忧,也理所当然地较少受到过去十五年中新美国社会的种族差异的困扰。这次社会更新是由两千多万新移民的涌入造成的,新移民远远不如当初的犹太人易同化,其中百分之八十五并非来自欧洲,他们有形的存在重建了我们国民生活多元性这一显著、不争的事实。当迈阿密的精英来自古巴中产阶级,而麻省理工最好的学生来自中国,所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全国大会上都要亮出自己的种族、民族资质的时候——当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并不以此为意——也许犹太人就不再会担心他们的与众不同,也会因此不再与众不同了。

除了我上文提到的羞耻感之外,据他们所言,我通过证实仇犹者的信念,煽动异教徒中潜在的反犹情绪来制造威胁。多年前,知名犹太神秘主义学者哥舒姆·肖勒姆在一份以色列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对《波特诺伊的怨诉》的攻击,预言不是我而是犹太人会为这本书的鲁莽付出代价。直到最近,我才在以色列获悉了肖勒姆的这篇文章。一位特拉维夫的大学教授替我总结了肖勒姆的观点,并问我作何感想。我说历史已经证明了肖勒姆的错误:《波特诺伊的怨诉》出版十五年后,没有一个犹太人为了这本书付出除书店收取的几美元之外的任何代价。那个教授的回答?“时候未到罢了,”他说,“一旦时机成熟,异教徒是不会放过利用它的机会的。”
仍然会被我激怒的人,大都像这位以色列教授,对他们来说,教唆反犹主义的危险几乎凌驾于其他任何考虑之上。
犹太人也好,异教徒也罢,当然肯定还有很多人对我的作品毫不在意,因为他们认为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写小说。那也无可非议。我所指的更多是一种心理或意识形态上的取向,一种对政治和历史的看法,使得某一群读者对《波特诺伊的怨诉》厌恶之极。尽管以色列教授的例子似乎表明情况并非如此,但在我看来,这种特殊的犹太人倾向,因以色列的存在及其对美国犹太人自信心的影响,正在逐渐消失。
我指的不是以色列军事力量可能激发美国犹太人的自豪感,不是以色列胜利的形象,或以色列道德无误的天真想法向美国犹太人表明,他们不再需要受到保护性的自我审查过于严苛的束缚。恰恰相反,是他们认识到,以色列公开承认自身是一个个并不和谐、四分五裂的社会,有着相互冲突的政治目标和自我怀疑的良知,这个犹太社会从不费力隐藏自己的不完美,即使它想,它也无法对全世界隐藏。以色列犹太人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曝光——他们对此并非不痴迷——有很多原因,其中有好有坏,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人无畏的自我坦露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引导美国犹太人将他们自己可能不愿公开承认的一系列行为和有着鲜明犹太身份的群体联系了起来。
(完)

《阅读自我及他人》
[美] 菲利普•罗斯 著
麦熙雯 译
2023 年 5 月 上市
内容简介:
菲利普•罗斯的写作生涯横跨了惊人的五十年,在这五十年间,他跻身为战后美国生活的伟大记录者。收录于此的是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采访、随笔和书评。在这里,罗斯以纯粹的游戏态度和致命的严肃关怀——半个世纪以来,正是它们定义了罗斯的写作——开诚布公地回应了针对他本人及作品的争议和攻讦,畅谈了他对成名、媒体、阅读、写作、艺术等话题的看法,以及对他的文学导师、偶像卡夫卡深深的景仰。
《阅读自我及他人》分为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文章基本按时间顺序排列。两个部分在时间上多有重叠,但罗斯本人——既是读者也被阅读——是第一部分的核心。这一部分主要由采访组成,罗斯在其中描述了他的写作动机,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以及努力塑造的一些人物原型。第二部分由精选文章和随笔组成,其中多为应邀之作——为演讲、打笔战、介绍某个作家、记录某次活动而作。它们引出了伴随罗斯创作生涯的那些艰辛、热情和反感。
上海译文新文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春天里,一起读书吧!| 一份春日书单 (15人喜欢)
- 因欢乐而怦怦直跳的心 | 毛尖评波伏瓦《青春手记》 (14人喜欢)
- 谁懂啊,编这本书的每一天都在笑!| 埃科《米兰讲稿》编辑手记 (8人喜欢)
- 在野蛮社会里,文明、美和善良都是罪 |《华氏451》 (7人喜欢)
- 八百公里的圣雅各朝圣之路,居然还是“欧洲最佳骑车路线”?| 《不朽的远行》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