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无来者”的悲凉——《青龙偃月刀》的符号学分析
小说《青龙偃月刀》讲述了一个有着绝妙剃头技术的剃匠因不愿趋时学新发式、用新工具,坚守传统剃刀手艺,而生意越发惨淡的故事。通过互文手法的使用,借助青龙偃月刀这个符号,小说将关羽的形象与剃匠的形象相联,赋予文本丰富的意蕴,在赞扬剃匠的坚守精神的同时,也揭示出剃头行业“后无来者”的悲凉,昭示着传统手工艺没落的明天,因此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此篇小说的意义。
罗兰·巴特在《符号学原理》中提出了符号学的二层意指系统,借助此系统能够更直观地理清文本的表层能指下隐藏着的更为深层的内涵。小说中的何爹是一个剃匠师傅,他对剃刀有着执著的态度,认为理发必须用剃刀,剃刀因此成为理解这个人物的一把钥匙,从剃刀到青龙偃月刀再到剃匠,形成了以下的二级符号系统:

一、青龙偃月刀:出神入化的技艺
如图所示,小说的第一层能指“剃刀”和所指“剃发工具”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文本有意将何爹的剃刀与关羽的刀相联系,通过引入文化层,第一层能指和所指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能指,即“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本是关羽的武器,因他凭借一身功夫,用此刀“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留下了武功高强的形象,此刀也具有了“武艺高强”的所指,在此文本中则指向何爹出神入化的剃发手艺,何爹对于剃刀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于传统手艺的执著,而他又不仅停留在执著的态度上,文本中用“关公拖刀”、“张飞打鼓”等来形容何爹的剃头刀法,可见使用着微型青龙偃月刀的何爹也有着像关羽那样精湛的本领,借助“青龙偃月刀”,小说塑造了一个有着高超剃发技巧的剃匠形象。
二、青龙偃月刀:末世的坚守精神
青龙偃月刀在《三国演义》中作为关羽的武器,在文化传统中已演变成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的不仅是关羽那一身绝世武功,也蕴含着其宁愿败走麦城也不愿投降的忠义与节气。同样,作为何爹的剃发工具,青龙偃月刀的作用也不止停留在表现何爹剃发技巧的高超上,而是通过对关羽的故事的参照,指向了更深层的意义,即在末世对传统手艺的坚守。
小说提到,何爹不愿意焗油和染发,也看不惯那些用电剪的人,在何爹眼中,剃发是一门需要付出时间和心血去钻研的技艺,即使他的生意越来越冷清,有时只能成天睡觉,拿流浪崽练手,他也绝不向新式理发妥协,这与宁死不降的关羽是何其相似,小说中每一次提到青龙偃月刀及刀法,都在暗示着何爹身上与关羽类似的坚守精神。
至此,通过作者的有意嫁接,青龙偃月刀成为了文本中的一个符号,隐喻着何爹在末世不愿趋时的坚守传统的精神。
三、互文:文本参照中的反思与批判
互文性这个概念最早由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中提出,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互文性指的是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他文本的关系,本篇小说很明显地在这一层面上使用了互文手法,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与何爹的剃刀、关羽的坚守与何爹的坚守联系起来,塑造了一个在末世中坚守着传统手艺的匠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坚守精神的欣赏。然而细读文本会发现,通过互文的使用,文本的阐释空间扩大,不仅仅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文本所传达的那种后无来者的悲凉气氛下,隐藏着作者更深的反思与批判。
关羽宁死不降的精神固然值得歌颂,但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会落得此下场,一方面是由于时势所迫,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关羽的骄傲和自负。何爹不愿意趋时帮人染发,有一个原因是“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并且他认为“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从中可以看出何爹是一个非常保守乃至迂腐的人,叙述者也评价道:‘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当传统事物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如果仍旧故步自封,不能创新的话,终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持一柄剃刀的何爹,不愿向前看,只能像关羽那样走向穷途末路,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末路,更预示着整个民间工艺的末路、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与民间精神之没落,如何在坚守中传承与创新,成为文本留给读者们的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