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








1253年,忽必烈率军平定大理国地方政权,源自波斯(今伊朗)等阿拉伯国家的珐琅工艺随蒙古军队传入云南永胜、大理等地,后由云南传入北京。到明代景泰年间,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珐琅工艺制作技巧,且蓝釉运用最多,故称作“景泰蓝”,多以铜胎为底,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如今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
除了北京景泰蓝,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也是保留并传承珐琅工艺的重要地区。明朝在今永胜一带设澜沧卫,调派内地军民戍守屯田,又进一步带来了汉族传统工艺,珐琅工艺与汉族传统工艺、云南民族银器制作中的“掐丝”技法巧妙融合,并吸收了了白族、纳西族、藏族、彝族等民族文化元素,逐渐发展成熟,到明清时期,永胜珐琅已经行销省内外并远销东南亚国家,到民国时期最为盛行。
2021年,由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申报,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