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社区
搜索:
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人...
首页
浏览发现
话题广场
快速注册
《细说窄院》斩获2022天作奖佳作奖
UniDesignLab
2023-10-25 13:42:46 江苏
竞赛作品解析
2022「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佳作奖作品
《戏说窄院》
组员:孙腾霄、杨彤、尹振指导教师:陈雷
题目解析
题旨
当快速城市化进程过后,那些碎片化的建设,割裂了建筑、城市、环境之间的关联。在我们沉迷于建筑自身塑造的同时,未经时间磨合的建筑个体之间冲突不断加剧,城市中公共空间的缺席、社区环境的封闭、空间归属感的丧失,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整体性被瓦解。我们要重新审视建筑作为城市细胞的定位与责任。每个建筑都存在所处的区域环境,区域中的诸多讯息能成为建筑设计的外部驱动力,建筑与区域的有效衔接,使得建筑不再是功能的孤岛,从而主动建构具有关联性的城市空间,用“关注整体,淡化个体”的态度塑造社会生活的载体。本次竞赛自选一块面积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场地,在此场地内设计1500~3000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通过具体的场地与建筑设计,探讨建筑衔接区域的可能,为重构城市的关联性提供想象力。
初步解题 提取关键词:衔接区域、城市整体性、城市细胞、“关注整体,淡化个体”提出问题:
通过对题目的解读,我们对
“衔接”与“区域”
两词展开头脑风暴,最终提出以下问题:1. 区域一词涉及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多个领域,我们应从哪种角度理解?2. 衔接作为一种手段,使两个或多个对象间建立联系,那么被衔接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出题人张伶伶教授回答: “区域建筑学”中的“区城”是与特定的研究客体产生关联的宏观结构。“区域”具有开放的尺度概念,小到个建筑单体的设计,大到一座城市的现划,均需要先确定其所在的关联结构,以此构成设计对象的背景,成为特定设计对象的“区域”。 小组思考 01 区域与建筑的关系
在阅读大量文献调研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题旨中“区域”的概念。
张伶伶教授曾首次提出“区域建筑学”的相关理念
,将建筑本体的研究扩展到区域层面,为建筑创作提供了自上而下的外部条件;再从
自然、城市和文化三个维度
中寻找建筑创作的推动力,以此实现理念与实践自下而上的宏观整合。由此生成的建筑个体性减弱,区域整体性增强。
离散个体 视域放大 结构优先 内外协同 区域整体 02 如何衔接区域 环境
和人作为“区域”的主
体,二者之间紧密相连,作为建筑设计者,我们需要放大视域,从区域环境和特征出发进行建筑设计,实现一个“自下而上”的、衔接环境和人的、为当地人服务的在地性建筑。
区域与环境和人的关系
场地选址
选址标准:
在选址上,我们从大区域视角出发,找寻有着鲜明的肌理特征、矛盾冲突明显的场地。 在场地选择上我们同样历经波折,面对多个备选地块,在综合考虑建筑面积、调研难度等问题后,
最终选址在山西晋中祁县古城,古城的历史沿革和传统戏曲文化背景以及它独特的肌理布局都吸引着我们探寻这块场地的故事
,而我们当中一位小伙伴更是自小生活在祁县,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调研信息。
祁县古城现状卫星图
01 祁县古城介绍
祁县古城,也称“昭馀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发展于明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民居建筑布局严谨周密,建筑工艺精巧,有关材料将祁县古城格局概括为
“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个圪道,四十个大院,万余间房室”。
古城内现存与乔家大院媲美的渠家、何家、乔家等十二处大院。祁县被称为山西的“戏篓子”,有
“戏曲之乡”
的称号,地方戏剧文化源远流长,孕育出独特的晋剧分支“戏梆子”。同时还是晋商发祥地和万里茶路枢纽,具有深远悠久的晋商历史文化。如今宽阔的十字街以及街道两旁留存了众多商铺、茶庄和票号遗址,都在述说着这个城市曾经所独有的繁荣辉煌。
晋中窄院 渠家大院 戏梆子 02 古城历史沿革 祁县古城历经战火和风霜,其历
史发展过程可以提炼出
几个关键阶段。最早明清时商业发展繁荣;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建设需求,祁县古城城墙、戏台、庙
宇被悉数拆毁,仅存东门外约十几米的土城墙遗址。如今古城保留了东
西南北四条主要交叉干道和入口牌楼,其中东大街为古城内最主要商业街并向东门外新建南路的商业扩展相连,形成了祁县主要商业中心区。西大街则保留了古城大部分银号、票号和故居。
古城历史发展节点 其知名度虽远不及山西平遥古城,在历史潮流中也遭受一些不可逆的破坏,只有少数古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但从小组内一位自小生长于祁县的成员的描述下,我们能感受到他所经历的、所目睹的鲜活生动的古城故事,这也是我们本次设计中全身心投入、渴望留下一些回忆的基石。
03 场地区位介绍 1.古城边界:
古城位于祁县中心,周围被新城区包围。场地正位于昭馀古城边界处,西南侧为新城区,西北角为未建设用地,现为荒废绿地。
2.西大街北侧:
古城以十字口为中心,四条大街垂直交叉,街、巷、圪道与之纵横贯通。场地紧邻人群流动较大的西大街北侧;缺乏公共集市。
3.基地周围居民区范围较大,但周边市场资源覆盖不均匀,场地内现有集市管理无序。
古城历史发展节点
场地现状
01 场地现状及人群特点
根据资料收集以及本地生活的小组成员的讲述,我们发现古城内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古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同质化和碎片化的古城建设导致
古城肌理破坏、建筑密度过载、自然环境破坏,公共空间遭到挤压、资本肆意入侵,传统文化淡忘、基础设施缺乏……
同时城内青年人口流失,使得本地
居民老龄化加重
。
场地现状组成
街道特征画像
场地周边人群以本地生活居民为主
,游客多为短时性停留,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根据统计得到主要几条人流行径路线:其中部分人流前往古城内零售店铺或古城东侧外综合市场进行生活采购;部分前往固定聚集区开展下棋、聊天、唱戏等公共交流活动;还有部分人群前往学校聚集区等待和接送小孩上下学。
通过对几股主要人流动线分析,划定出的重合点为古城边界处的基地位置。
人群特征画像
方案生成
设计出发点 古城独特的肌理
是我们方案最初的兴趣来源:窄院作为构成古城整体的“细胞”,其布局并非如传统村落中的以南北向为主,而是受到古城中央十字大街的影响以“东西”、“南北”两个朝向犬牙交错着布局,从而形成整体上顺应秩序,局部上却存有自发、无序而有机的状态。然而我们概念的出发点却并非之只来源于此,我们从一位自小生长于祁县的小伙伴口中了解到了古城人们生活现状比较真实的写照——
老龄化
;区域内房屋以居住功能为主;满足生活所需的生活配套少,且无集中布置,仅有的菜市场、早市等自发出现在古城消极空间中,使居民生活时间成本大大增加;生活圈内满足人精神文化需求设施匮乏,作为“戏曲之乡”,本来演绎“戏梆子”的载体——戏台,大部分已经拆除,少有留存也是破损不堪,无法使用。于是我们最初的想法应运而生:
是否可以创造这样一个容器,既能够满足老城传统生活的当代诉求,同时又能够解决居民,尤其是老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大大缩短物质生活的时间成本,从而使老人们能够留有时间、活得精彩。 想法落实
我们注意到祁县窄院
“上房下窑”
这一大特质,用
“上戏下集”
来进行转译。“上房下窑”是晋中地区常见的民居形式。有别于传统窑洞,此类建筑不是用“减法”凿山,而是用“加法”造窑,以此达到稳固、保温的目的。而
“以戏促商、以商养戏”
是明清时期祁太地区晋商成功的经营模式。商与戏的功能组合,本质上是对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的组合。
我们将“商”与“戏”两种行为分别物化为集市与戏院两类空间。利用商业引流激活传统戏曲文化的活力的同时,戏曲文化也将集市功能多元化,满足人们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
设计过程 01 多方向尝试
在设计尝试最初,有一个要素是被我们共同认可的,那就是主体
建筑的母题——内坡窄院
,于是在设计落笔前我们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梳理了祁县地区窄院的“前世今生”,并做重点抄绘。
古城原有院落布局形制抄绘 随后,我们以窄院空间的单体转译与群体组合为主要方向进行摸索。绘制总结窄院组合的多种形式,并且探索以窄院为建筑母题塑造出的空间感受。
手绘院落组合 与 “四水归一”意向空间 最初我们选择用零散的体量在场地中进行布局,随后在零散布局的基础之上寻找院落之间的关联
,这种布局方式虽然很好的尊重了区域原有肌理,但同样也被肌理所束缚
,处于一种“承上而不能启下”的状态,无法达到“衔接”的状态,对于“戏院”“集市”两种空间的要求也不能很好的回应。 由于设计受阻,陈雷老师在指导时为我们打开了设计思路。老师提到设计时需要注意场地南侧与西大街联系的狭长入口的利用,在入口处进行人流引导;以当地特色的窄院为母题,通过加法或减法的方式组织院落,围合出具有节奏感的主要路径;同时场地院落布局注意有过渡变化,从古城向自然环境逐渐打开。
手绘场地肌理 与 草图指导 通过老师的指导以及对古城肌理和布局的进一步整理研究,重新调整了院落布局。
院落布局调整 与 阶段草模
手绘院落布局 与 指导草图 但在后期深化调整中,我们发现很难继续加强院落之间的联系,始终停留于采用一条内部主要道路联系几个相互围合的院落群。在这种思维固化受限下,我们经由老师的提示大胆地转变了空间布局思路,
改“加法”为“减法”
。在一个完整体量的基础之上通过减法挖洞的形式回应区域的肌理,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于是减法挖洞的依据与方式便成为我们下一个探索方向。
“减法”院落布局 与 指导草图
以古城方形形态为完型边界,提取古城十字干道作为主要巷道进行院落组团划分,院落布局的联系明显加强,并能结合古城现有“圪道”与周围环境预留接口。
但完整的建筑边界,与周边环境存有一段空缺,如何结合建筑功能补全这段空白,将建筑更好地融合于场地,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将
建筑与周围环境进行协同设计
,考虑“上戏下集”的功能在入口处进行分流设计,东侧弧形看戏台联系通往二层的坡道,南侧邻近西大街人流量大,将入口坡道下沉引导人流进入一层集市。
院落与环境协同设计 14
一层布局改进
初版模型
在后期方案改进过程中,发现原有对“上房下窑”的转译只停留于建筑外层表皮,并未落实到具体空间中
。考虑到拱券结构特点和集市的大空间需求,我们大胆将一层结构改换为连拱结构,通过不同尺度的
连续拱券
划分集市各类需求。
一层连拱平面结构
最终总平面图
02 视域放大,从宏观入手 “关注整体,淡化个体”
这一关键词成为我们在之后设计过程中的一条准则,于是我们放大视域,
将视域内交通流线视作显性控制线,由此确定建筑的两条轴线与主次入口;将周边建筑的边界视作隐形控制线,由此确定建筑的边界
,同时为二层院落划分提供参考。
设计策略 院落的划分在回应肌理的同时也塑造着内部院落间联系,于是我们
以“戏梆子”作为文化主线
,将上层打造成回溯古城记忆的文娱场所,空间上用
“井”“院”“圪道”
等形制回应古城原有空间特征,从而使建筑在视觉上有“城”的特征,并与周围院子融合在一起。
院落转译
手绘平面草图
二层平面图
03 底层空间与结构
在下层窑洞我们延续拱结构的承重优势与
特色拱形空间
,摒弃传统窑洞采光不足、空间局限、交流较差等缺点,利用混凝土等高强度材料简化其结构形式,塑造相较上层更加开放的市集空间、早夜市、小吃、理发、庙会用品售卖等功能的交织,增加人与人的交往,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一层手绘透视图
04 材质、尺度、自然的衔接 材质:
由于城墙的拆毁,古城的边界被碎片化的建设不断模糊,人们在来往于城内外时的心理暗示被削弱,更加剧了空间体验的割裂感。因此,表皮材质的使用重在考虑人们从古城到新建城区体验的连续性。建筑在上下两层采用不同的材质和质感,
下层用传统灰转作为主材完成墙拱;上层在砖墙外增设透明材料表皮
,从而使建筑本体,建筑与周边建筑相融并
新旧对比
,为象征古老的砖墙材质添加一丝朦胧感与现代感,使建筑以一种比较含蓄的姿态融入古城肌理。
U型玻璃材质
人视点效果图
尺度:
由于功能对层高的要求,建筑的高度达到了10m以上,而周边建筑的平均高度仅有4~5m,出于微观尺度体验连续性的考虑,我们将建筑
整体下沉
1.8m,完成建筑尺度与周边的衔接。同时在南侧形成入口下沉广场,西侧形成听戏池。
自然:
在自然区域的视角下,建筑作为人工介入的后来者,应对原生系统的连续性持尊重态度,与自然系统协同发展,使建筑在自然区域中有机生长。在面对场地西北侧自然时,
我们采取的策略是预留接口的同时对自然退让。
在大视域下,我们将显性控制线以巷道的形式引入建筑首层内,并延续其形成机制,
利用两排连拱之间的负空间作为巷
道,最后延伸至场地边界为自然预留接口。在建筑西北靠近自然一侧的,我们将外墙做一定退让,留出的锲形空间放置绕建筑而上的坡道,人们在随坡道上升过程中,能够近距离地感受砖石外墙的材质感,同时能够
透过U型磨砂玻璃望向自然,朦胧的感觉为未知提供无限想象,通过此方式与自然形成对话
。
小透视效果图
课设→竞赛方案改进
在前期课设设计到后期改进投出竞赛的时间段中,我们对图纸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内容,后期方案深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01 前期分析
在课设图纸表达上前期分析的逻辑不够清晰,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讲述好建筑与人的故事,后期在表达上增加了对本地人群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分析,强化了建筑成为老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联系的载体。
02 调整平面,进一步衔接 调整平面,与周边环境的进一步衔接。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重新思考一层平面排布的逻辑,与二层“院落”的形式进行图底关系翻转,一层结合当地“上房下窑”的特色建筑形制,
运用不同尺度的连拱结构
打造出更适应集市不同类型需求的大空间。
03 集市效果表现
前期图纸风格偏冷淡单调,缺乏集市的烟火气息和热闹氛围。在后面的深化过程中补充了更具集市感的环境氛围,进行小场景的深化,使建筑更具“人情味”。
效果改进对比图
成果展示
初版课设图纸
最终图纸
个人总结
孙腾霄 能够取得这次竞赛的成绩,离不开雷哥的指导和小伙伴们的努力。
作为祁县人,在设计过程中我更是体会到了
为家乡做贡献的巨大满足感,这毫无疑问是一次珍贵的竞赛体验。
即使留有小小的遗憾,也会成为我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前进的动力!
杨彤
在这次竞赛设计中,第一次跟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十分值得回忆。从衔接区域的题旨出发,本次设计放大了视域、设计过程更注重建筑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是我在设计阶段中设计思维从单体设计到更全面考虑建筑、环境和人关联的一次重大转变,收获颇多。
非常感谢陈雷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团队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
尹振
这是一次收获颇丰的竞赛之旅,在这次竞赛中我学会了如何和伙伴共同进步,取长补短。
竞赛的成果离不开大家的共同进步,老师的整体把控,小伙伴的集思广益,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把控往往决定了成败
,也衷心希望和小伙伴们有更多进步!
老 师 点 评 ,时长06:24指导老师点评——东北大学陈雷
404的日常
404 STUDIO的日常,聊一聊我们与建筑的那些故事。6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加载中...
私密豆列或部分疑似不友善内容不展示
<前页
后页>
UniDesignLab
(北京)
建筑/景观/设计媒体与职业发展资讯平台,赋能设计从业者与上下游机构。...
UniDesignLab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行业下行,却筛选出了一批真正热爱的人
(1人喜欢)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杭州建德市专项报名开启!(截至2025.6.22)
结果 | Christ & Gantenbein 战胜 EM2N、SO–IL 等赢得安特卫普当代艺术博物馆新建筑设计竞赛
2025北京林业大学环境设计研究生毕业展
苏州高铁新城“艺术家公园”公共艺术方案征集大赛(截至2025.6.25)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