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红河旅游记——昆明(下)
在讲武堂吃了闭门羹,我想试一试那个地方,先电话联系,说开门到六点多,于是,赶紧回酒店开车,上山上山。
到达筇竹寺五点一刻。冲进去,找五百罗汉,先奔大雄宝殿,门口被拦住,探头望去两侧墙上有罗汉像,询问能否进去参观,答不可以,问找罗汉,答在下面房间里,这次回答说了慌,五百罗汉像分布在大雄宝殿、梵音阁、天台来阁三殿中。其塑于清光绪九年至十六年(1883-1890年),由四川民间艺人黎广修师徒历时七年完成。带着于坚和汪曾祺的指南来此朝拜,见到真佛后还是被震撼的五体投地。


于坚把他们和巴黎圣母院或印度神庙或雅典神庙或卢浮宫中的雕塑一起谈论,说大多数人来筇竹寺并非要看这些罗汉,而就是烧几支香,香火最旺的是正殿那些大佛,五百罗汉被冷落,确实如此,我们在的时候没几个人去光顾梵音阁。被从大雄宝殿轰出后,钻进梵音阁,我一下被这铺天盖地的人像所镇住,神态、服装、动作、甚至声音、性格、身世都千奇百怪、直击人心,在这里没有拜佛的想法,而是在看一场伟大的戏剧表演,听一个故事看一部小说了解一群身边的人。我真觉得当太阳落山,这些人会突然活起来,走下隔板,你一群他一伙聊着家常去隔壁的房间里休息,结束他们一天的表演。他们的神奇还在于他们之间的联系,像汪曾祺说的“是个群体,或支颐、或抱膝、或垂眉、或凝视、或欲语、或谛听、情绪交流,彼此感应,增一人太多,减一人太少,气足神完,自成首尾”。我们在秀山寺也看到活灵活现的罗汉,但都还只限于面部表情,而这里要生动有趣百倍,而且这些人都是“身边”人,应该也有黎广修本人,就像于坚说的“罗汉怎么会被塑成这般俗不可耐的模样,一个活脱脱的卖肉的王屠户、算命的李先生、钉马掌的张铁匠、半疯半傻的刘秀才、不男不女的赵郎中。。。。。。的样子。。。它不再仅仅象征某种形而上的精神,他借着庙堂,讲述着芸芸众生的故事”。我一个挨一个的看,落日的光辉穿进这个小厢房,照亮罗汉们的脸和衣裳。







老婆跑进来告诉我隔壁还有一间呢,赶紧跑过去,发现已关门,是天台来阁,万分失望,才不到六点嘛,而且筇竹寺里还有很多香客,为啥要关这个罗汉,赶紧又跑回梵音阁,继续看,好景不长,一个人进来关灯,并告诉我要关门,我知道任何反驳都无力,只能跟在他后面走出梵音阁,看着他上了锁揣起钥匙走向后殿。在两殿外还有几尊放在玻璃橱窗里的罗汉,他们看见失望如丧家之犬的我都在偷笑。

只能跟着老婆参观一下筇竹寺庙,山门朴素,大殿没有什么特色,后面有很多房间,有许多人再此居住。我心不在焉的草草逛完,心想如何补偿看不见的罗汉,于是在网上搜索有没画册,果然有一本,二手书,选了下直接下单,等在北京见面。又回到大雄宝殿的天井广场,发现还有很多人,而且这个时间还有人进寺,过会,发现很多人在天井的石头桌椅上吃东西,都是从后院拿出来的,过去看究竟,原来有斋饭,十块钱一份,我们买了三份,用圆纸饭盒盛了,我第一次在寺庙吃素斋,很新鲜,选在朱德观棋纪念碑旁用餐,饭菜一般,油很大,但想着一百年前黎广修他们也是在这个光景趴拉两口饭又要起身干活,我也吃的起劲。没想到在昆明最后的晚餐是这样的。



筇竹寺内有黎广修所撰“大道无私,玄机妙悟传灯录;仙缘有份,圣地同登选佛场”,这应该是黎在看到他的这些作品后的有感而发吧。我找到了那个五百罗汉像1965年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与它合影,想起于坚说的根本不是什么“省重点文物”这样的词语可以指称的,如果他们不是放在筇竹寺这鲜为人知的寺院里,而是放在像卢浮宫或西斯庭大教堂里,我肯定他们会令参观者叹息不止。但我反思,如不是于坚和汪曾祺我也不会跑来这里看罗汉,两位的描写和赞美有没有“帮我”去感受或“增强”我的感受,我需要做的只是印证他们说的正确。今天,我们任何行动是不是都被指南和评论封锁,想想挺无奈。于坚在最后发出这样感慨:“离开寺院,我忽然担心起来,我不知道我的语言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揭去人们蒙着的形而上之布,看见那孤零零高踞在黑暗山冈上的诸神”。他在为五百罗汉揭去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也在盖上另外一块“语言”之布。

还要再记录一下,汪曾祺写《罗汉》这篇文章时,还推荐了苏州的紫金庵,像比常人小,身材比例稍长,面目清秀,好像都是苏州人,富有书生气,性格内向,和筇竹寺的流浪汉气正对应。还有是泰山后的宝善寺(可能不准),十八尊立像,比常人高,面形浑朴,是一些山东大汉。汪曾祺最后还希望把几处著名的罗汉好好照一照相,要全,不要遗漏,并且要从不同角度来拍,希望印一本厚厚的画册:《罗汉》。供研究用、供雕塑系学生用,供一般文化爱好者欣赏用。我回北京隔了几天与那本《筇竹寺罗汉堂》相聚,1979年的旧书,没有版权页,纯印刷品,除封面都是黑白照片,500个罗汉照全了,黑白的稍欠缺,但可以解我相思之情。等来日必须再访真佛。
从筇竹寺出来是6点四十,一高兴决定去斗南花卉,一个小时到达,花半小时转了下,又开回市里(真是高速公路不收费呀)。9点钟到璞玉书店,昆明宝藏书店。
璞玉书店可以和万圣书店做一个比较,在璞做玉发现一块宣传板,介绍他与万圣联合选书的情况。万圣确实是人文社科领域学术书店的标杆,来万圣买书是购买他的选书服务,璞玉的选书比万圣更活泼有趣,可以看出费了很多心思,各种主题,并努力将学术光谱延长,相比万圣就是老大自居,进门就是必看书目,喜欢他的自不必说,但也会吓跑一些人。璞玉这方面很亲和,选择更多。另外璞玉的空间更大,有一个大台阶,而且分布着很多桌椅,这个令人感动,但也担心起他的经营。还有很多优点,比如超长的营业时间(到晚十点),比如有撕开塑装的样书,比如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和主题书展,我们去时有一个关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书展,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几十种书,还有梁和林的书信展览,以及配套的文字和图片展板,做这些非常花功夫和钱,璞玉做的很认真很专业。书店有公众号,每周都有活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们正在做一个大型活动,跨越两个月时间,璞玉人文季“洄游既往,做时代的反义词”,包括了《孔雀菩提》《县中的孩子》《我在北京送快递》等作者的现场沙龙。如果哪天我移居到昆明生活,很大原因是有璞玉这种地方。










我们还是没想买书,于是想看看纪念品,但发现很少,这点也像万圣,书永远是书店的主人,我在前台看上一张筇竹寺五百罗汉的明信片,印有两位罗汉像,照的非常好,生龙活虎,和收银姑娘聊,她们认识这位拍照者,叫张卫民,他有一个典藏昆明的系列明信片在这里代卖,应该是卖一套少一套。看我们感兴趣,店员去库房帮我们找,一共四本,200元,但是包着塑封,老婆建议购买后拆开看看有没有那张罗汉,我犯了经验主义的毛病,认为既然四册全齐了不可能没有,买了这四本就没买罗汉,离开时正好10点闭店。回酒店,兜兜撺掇拆塑封瞅瞅,竟没有那张罗汉!又要留下一个遗憾。

第二天中午12点回北京的飞机,老婆说早餐想吃面包,还有在路上看到的破酥包,但最后我们决定还是去那家豆香园吃,关于早饭和周遭,可以参看老婆做的诗《昆明的早晨》:
天光云影
走过两个路口
三两路人
豆花店门口
他点了四根油条还有小锅米线
吃不下破酥包
吃完饭必须转转,发现除了卖早点的外,其他店中午前都不开门,沿着文林街走,经过文化巷(正在装修路面)、钱局街,到达先生坡,一路全是咖啡店、小饭馆、小店铺,想象着下午他们拉开卷帘门后的热闹场景。从先生坡下去又到翠湖,遇到一些跑步的人,看样子在比赛,终点就设在翠湖西门,讲武堂对面,先到的人给后面的人喊加油,每个人冲刺都伴着欢呼。从讲武堂拐回仓园巷,再经钱局街回到桔子酒店。驾车离开奔机场,中途路过璞玉,把昨天遗憾弥补了。在路上,酒店给老婆打电话,说有衣服落在房间了,拍照看后,是兜兜的两件,我建议不要了,店里说如果给好评,就免费邮寄,我们这次运气为啥这么好。


我花了三周写完这次游记,老婆和兜兜追着看,写了一遍如同重游,以后看还能再游。
参考书目:
1.《云南古建筑地图》赵海翔、陈迟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建水记》于坚,中信出版集团
3.《昆明记》于坚,重庆大学出版社
4.《昆明的雨》汪曾祺,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