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置身事内》,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她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真的建议每个人有机会、有时间都读一读这本书,这样就能对中国政治和经济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正确的认识,进而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这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
我本以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很容易,基本就是上边一发布,下边就乖巧地执行。但事实上,中央重大政策出台的背后,需要经过很多轮的征求意见、协商、修改,否则很难落地。比如分税制改革,因为动了地方的利益,很多地方政府都不太配合,是朱镕基总理亲自带队,拜访了十多个省,才艰难地谈下来。
分税制改革之后,随着产业集聚,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差距越来越多,于是中央开始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转移支付。毕竟,公共财政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再分配财政资源,平衡地区间的人均公共服务水平(教育、医疗等)。虽然目前东部和中西部的公共服务水平差异依然明显,但如果没有中央转移支付,地区差异可能更大。
接下来,着重说说事关每个人的土地和房产。
对于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和政府,政府可以通过卖地赚钱,还可以通过信用从银行借钱。土地资本化运作的本质是把未来的收益抵押到今天去借钱。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于具有政府和国家的担保,很容易从银行借到钱,进而对土地进行开发。如果借来的钱投资质量很高,转化成了有价值的资产和未来更高的收入,那债务就不是大问题。
但地方官员任期有限,难免会催生短视行为,过度借债去搞大项目,搞“面子工程”,功是留在当代了,利是不是有千秋,就是下任领导的事了。如此一来,投资质量下降,收益不高,债务负担就会越来越重。
2008年至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迅速出台了“4万亿”计划。中央放松了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限制,同时不断降准降息,放宽银行信贷。这些资金找到了基建和房地产两大载体,相关投资迅猛增加,债务也水涨船高。
债务过高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没有新增收入或收入相对债务较低,还债就得靠压缩支出:居民少吃少玩,企业裁员控费,政府削减开支。
但甲的支出就是乙的收入,甲不花钱乙就不挣钱,乙也得压缩支出。大家一起勒紧裤腰带,整个经济就会收缩,大家的收入一起减少。若收入下降得比债务还快,债务负担就会不降反升,东西没人买,物价普遍下跌,钱更值钱了。如果抛售资产去还债,资产价格就下跌,银行抵押物价值就下降,风险上升,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居民债务居高不下,就很难抵御经济衰退,尤其是房产价格下跌所引发的经济衰退。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其财富几乎全部是房产,并且大部分是欠银行的按揭,负债率很高,很容易受到房价下跌的打击。在2008年美国的房贷危机中,每4套按揭贷款中就有1套资不抵债,很多穷人的资产一夜清零。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虽然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城市化的真正核心——人,地价传导到房价,房价最终由老百姓买单。
其实,城市化的核心不应该是土地,应该是人。国家要努力实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均衡、缩小贫富差距。
而过往,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在招商引资竞争中“重规模、重扩张”,在经济结构上“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
那要怎么办呢?
要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流动性和选择权,帮他们离开穷地方,去往能为他的劳动提供更高报酬的地方,让他的人力资本更有价值。同时也要允许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流动,这些土地资产才会变得更有价值。
另外,要把更多资源从政府和企业手中转移出来,分配给居民。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地方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遏制其投资冲动,降低其生产性支出,加大民生支出。
要扩大民生支出,瓶颈主要是地方政府的收入,在“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模式无法持续下去的情况下,要想扩大民生支出,就需要改革税制,将税入向地方倾斜。
经济想要持续发展,必然要改变旧有的生活方式,重新分配利益。在此期间,矛盾和冲突都不会少。那么,政府就是人民的后盾,要把握全局,调控改变速度的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