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讲义》
庄子
生活的年代,大约是战国后期。大抵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至公元前三世纪前叶。宋人,漆园吏。
1.空间的突破
庄子开篇--北冥有鱼....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则阳》)
在蜗牛角上的这两个国家看来,所争者自然非常要紧,不惜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然而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厮杀实在可笑的很。为什么有如此差异?因为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上观照。同样的道理,如果站在鲲鹏高飞所在的宇宙立场,回顾有限格局中人类的种种作为,是不是一样很可笑?
2.时间的突破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早上出生晚上就枯死的菌芝,不会知道一个月的时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蝉,不会知道一年的时光——这两句提示人们要在时间的维度上突破自我的局限。
要突破时间的限制,超越有限的人生,儒家的想法是要努力作为,留下善行善业,在身后依然有益于人群和社会。庄子或许不这么想,他更多地希望能打开我们精神的空间,从更高远的视野来观察我们的生活,把握我们有效生命的意义,而不要局限在眼下的蝇营狗苟。人生没有那么多过不去的坎,也没有那么多不能放下的执着。
苏东坡有一首词,是经历几乎让他丧命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之后写的,那晚他喝醉了酒,回家的时候家中的小童鼾声大作,敲门都不应,东坡忽然感悟到“长狠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其实来自庄子的启发“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知北游》)的话,即:你的身体并不是你所真正拥有的,只不过是天地自然暂时托付给你的这么一个形体而已;既然如此,就不妨坦然几首这样的事实,“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庚桑楚》),好好保全你的身体和生命,不要忧心忡忡,辛苦操劳,自自然然地过好这一生。
3.文化的突破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地域的限制,时节的限制,所接受的教育限制;
一般都认为知识,教养是正面的,但在道家看来,未必。当你高度关注某一点某一方面而不及其余的时候,你就会有很大的盲区。任何文化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企图将自己的文化象征不顾条件推销道其他地去,那不能不说是反而受困于自己的文化认知了。
齐物
庄子认为世上万物之间的种种高下,大小,贵贱等的差别,都是不恰当的,万物应该是平等的。
人们往往误会了“齐物论”,以为庄子讲的是万事万物不管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一样的。怎么可能呢?庄子只是要说,当你突破了有限的,个别的,片面的立场,你就会了解那些无论世俗如何褒贬如何抑扬的种种事物,都有它们作为整个世界一部分存在的理由和意义,都有它们即使互相对立也无法互相完全相互排斥的关联。
弘一法师临终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人生的欢乐和悲哀是错落交织在一起的,两者当然是不同的,但是一定要分出此是彼非,此高彼下,则完全无法做到,它们都是人生必然的部分。
“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从事物自身的角度来看,万物都自以为贵而互相贱视。
“吾丧我”——"丧"并非真的丧失,而是丧忘之意,不复执着于原来自己哪个世界及其价值。由“丧”达到“无己”。
“地籁”——大地的孔窍之中回旋的种种风声
“人籁”——比竹”而成的乐器发出的声音
“天籁”——只要是依据本身的性状,出自自然,非由造作,就可谓是“天籁”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上句讲时间万物流变不易,下两句说主观判断时时迁易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指”指抽象的概念,“马”则相对具象,谓天地不过抽象概念而已,而万物不过就是具体事物,在这一基点上,天地,万物是共通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他在提醒世人,世上的一切因为观照角度,立场的差异,并不是胶着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超越个别的,固着的立场,我们可以超越偏狭的见解,有时候还能转化心境,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忧伤愁绪。
苏东坡《赤壁赋》中“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逍遥
“逍遥游”就是闲适自得的悠游境界。
“寓言”即“藉外论之”‘意在此而言寄于彼“;“重言”借重他人(玩玩是权威)的话语;“卮言”(一说自然随意之言,一说为支离破碎之言)——庄子著名的“三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寓言占十之九,重言占十之七,寓言和重言之间是可以重叠的)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明了了自我的内在需求和价值,那么外在的荣辱都不再会左右其行为了。明了内重而外轻的道理,外间的荣辱在这个坚定的自我面前,都是可以任由取舍的。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乘天地之正“的真切意思就是顺乎天地之大道,顺万物之性;”御六气之辩“就是顺应宇宙自然之阴阳风雨晦明的种种变化,游变化之涂;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名“,不自有其名,”无功“,不自有其功,不是说完全不留任何功业的痕迹。只是种种功业并非用力究心的结果,而是修养自我,超然俗物之外,而后自然得到的世间功业。”无己“让自己的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而上升到自己与万物相通的根源之地。
秋水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提出的警示是要知道知识的局限性,在照察一隅的同时,明了它对其他方面或许存在盲视,尤其当你固执于自己的照察之时。相对于知识,教养具有更强烈的文化性质。
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可以为善或为恶,只要不致于为名所累或招致刑法即可,而是说不该去有意为善或为恶。
庖丁解牛的故事只是所“藉”之“外”而已,并非本旨;本旨是“养生”要义。庖丁自谓解牛有更高于“技”的“道”,透露出解牛技艺中包含着更深的意味;文慧君“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更表明解牛的经验,心得可以横通于养生。论其要点,即在“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天理”“固然”就具有超越牛之肌理,骨架的具体所指之上的意义,它指向天道自然。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薪尽火传”譬喻的意思是“薪有穷尽之时,而世间之火,自古及今,传而不绝,未尝见尽”。人的个体生命如脂薪,必将有穷尽之时,但大化流行如同火焰,变迁而又相续;这一自然过程如“火传”未尝断绝,个体的生死不过是这一过程的一个环节而已,将自己的生命置于这个自然过程中看,它便可谓是无有穷尽的。
庄子对于生死问题的态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后世敏感的心灵曾有深刻的影响。
据此引申
1.“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
2.妻死,“鼓盆而歌”(《至乐》)——在庄子看来,人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自无而有,由气而成形,再回归于无形,如同四季之迭代。很明显,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关键是气的形成和变化。
3.关于气的作用,《知北游》做了最简单的表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其实,在“鼓盆而歌”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庄子实在是怀有悲哀的,所谓“是其始死也,我何独能无概”,并不是如石头一般没有知觉感性的。只是他能以一生之气之流行的的观念来消释悲哀,以理化情,以情从理。
4.在《德充符》中,庄子实已言明所谓“无情”并非一无感应,也就是说没有决然否定主体好恶之情的存在,只是强调不因情感的冲动而伤害到内心。这大概才是他能够给予后人切实支持和安慰的地方。《德充符》"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他所谓“无情”是顺应自然(“因自然”),“不以好恶内伤其身”。)
胠箧
(qū qiè):撬开箱箧,后亦用为盗窃的代称。也指撬开箱子,打开箱子.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天道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意思是“朴素”是最美的。这里所谓的“朴素”,不应当从朴素简淡的美学风格上去理解。“朴”指未经砍伐加工的树木,“素”是指未曾染过的布帛。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构成了“朴素”的真正意旨,即保持了本来性状,未经装点改易。
知北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老子
“反者道之动”——世间的万事万物不会是凝定不变的,而变化的方向就是相反的对立面。所以当一种特殊情况降临的时候,不必大喜过望,也无须过于忧虑,不妨平静对待,做好事情变化的准备。更积极一点,则利用“反者道之动”来达到你想要的结果。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并固与之”——或许《老子》有权谋的意思,但要达到一个目标,从相反的方面着手,而后借重道之规律,取得所企求的结果,在信奉“反者道之动”的老子来说,也是十分自然的吧。
“治大国若烹小鲜”——最好的统治者是百姓仅仅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而已,这比大家都对统治者歌功颂德,感恩戴德要高明许多。从政治者的角度,不强加自己的意志,让人民自由自在地生活,即道家所谓的“无为”。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三字句的排比,讲的道理很精彩:只有卷曲才能成圆,一时的弯曲而后能得直,低洼处才能蓄积满盈,旧了才会翻新,少才便于牢牢拥有,而拥有太多则会迷惑到把握不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8 19: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