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中语言之暧昧性琐记
中国古诗中的“忘言”意识,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超越语言的有限性,不扭曲损伤“真意”的内涵。另一种,所要超越的并不是语言的有限性,而是庸俗鄙凡的生活之有限性。中国语言的暧昧性,正是诗歌的绝妙处。譬如李白的五绝《玉阶怨》,诗中无一主语。再若陶潜“悠然见南山”,既可解读为:悠然地看南山;亦可解读为:看南山之悠然。主客合一,在中国语言里是可能的。再者陈子昂之“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欧丽娟教授将其解读为“以日落来象征一种青春锐志不幸摇落成空的悲感。”而葛晓音老师,却将此诗置于诗人整体创作中,不孤立看待,则得出了毅然相反的结论:“虽处处流露出不能摆脱「大化」的无奈,却掩盖不住青春的躁动、生命的渴望。”于是在“迟迟白日晚”的形象背后所蕴藏的是“青春的躁动,生命的渴望。”林文月书中说:“现实世界往往是混沌而多面的,设若诗也者,便是要将那多面性保留,使之定型于语言中。”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