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海找教职工作的经验分享(英国,教育学大类)
我想稍微写一写归海找教职的个人经验(英国,教育学大类,qs70-80,我博士读书的母校),希望给有类似想法的uu们提供一些参考。首先要声明的是:找教职这种事很难一概而论,个人情况/学术水平、所属学科的竞争程度、竞争者的情况、运气机遇等等这些变量是很难测量的,所以不是说XXX成功了,那我比XXX还多发了一篇论文,我肯定就能怎么样怎么样(我以前会这么想,但之后意识到这种推理会让人走进了万劫不复的误区)。。。我在这里也只是纯分享经验,仅供参考(我之前也看了很多前辈分享的经验贴,非常收益)。
自从2020年博士毕业回国,我就一直在家乡的一家985院校工作,非升即走,很卷。在这个单位大概工作了不到2年的时间之后,我意识到非升即走只不过是小老鼠们赛跑的游戏(rat race),而最大的获利者是这家985院校。这段时间我的精神状态很差,每天都会担心自己被“走”掉,早上起床就想哭,每天吃饭也食不知味。其实说实话,这几年逼着自己发了不少文章,工作做得还可以,也获得了一个小小的晋升,但是6年的合同以及有毒的环境告诉我,在这里无论怎样扑棱都是没有希望的,就像是被罐子罩住的瞎蛾子,早晚都是个死。
为了改变这个状态,从去年我就开始筹划着归海找教职。对于我来说,英国肯定是首选,我也考虑了和英国学制类似的一些地方。终身教职是首选,不过如果有不错的项目或者基金的话合同制的研究员/博后也是可以考虑的。不过去年我只收获了一个面试,大多数的申请都是杳无音讯。今年我自己的成果攒的多了一些了,申请也写的更漂亮了,也掌握了其中的一些门道:
1)硬件条件。除了本硕博在哪里念的、自己做过什么项目以外,我觉得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是走到哪里都可以给别人看的硬通货(这里只是指的英文期刊发表)。我的面试官亲口告诉我,我的发表多是很强的优势,因为以后所有的人要为学校的REF评估做贡献(英国的学科评估),所以能发的多且质量高是必备的技能。(我不觉得我的发表算“多”,因为跟那些发文章像下雪一样的学者比,我这点儿发表真的不算什么。当然这个也要因研究方向而异。只能说这几年逼自己不断地发文章这件事确实没做错。)
2)搭建人脉及软技能。其实这次的竞争,我确实有一些天然的人脉上的优势。新院长是我博士论文答辩主席、管科研的主任是我这个研究领域的期刊主编(他审过我的文章,熟悉我做的东西)、其他面试小组的成员也之前多多少少熟悉他们的名字。其实就算没有天然的人脉基础,适当的人设以及network都要经营一下的,尤其是某in或者某tter或者某gate 把该关注的人都点一遍,发了文章或者做了什么项目可以显眼一下,其实很多招聘信息我也都是在这些社交渠道中获得的(这些渠道获得的招聘信息会比 job.ac.uk 更多且更新,而且如果是进项目组的话还可以跟项目负责人直接聊聊)。
3)写申请及面试。其实写申请和面试这两个环节真的很考验“自我营销”的能力。英国教职申请通常都需要逐条去写自己如何符合他们若干个招聘要求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把自己夸到位。作为海外的求职人,自己的定位在哪里?为什么人家不选本地的博士而选你一个外国人?如何在满是中国留学生且教职人员都是白人的世界胜出?(我觉得我们仔细想想这些问题就能知道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什么了吧?)这个时候要讲出自己的故事,要不厌其烦的重复自己的优点。不要小看写申请这个步骤,也不要一看要写这么多就不耐烦了。面试这个环节也是同理,抓住重点讲好故事。正式面试之前要找比较资深的同志帮忙把把关,来一个模拟面试,这样效果更好。(面试的常规题目可以参考“许博士看学术”里面许老师做的相关视频,许老师说过她很愿意帮助找工作的uu做模拟面试,当然找我帮忙也可以。。。话说下个月我就要和许老师在杜伦面基了,好激动!!!)
4)面试后的复盘和反思。我建议面试的时候把全程都录音下来。每次面试都是一次难得的练习,面试官问了什么,自己说了什么都要重新反思一遍,看看有没有能回答的更好的可能性。
最后说一说我今年申请教职的战果以及英国高校的情况:
今年一共申请了7所英国的学校,qs前100的有3所,qs200左右的3所,qs300以外的1所。其中只有现在入职的学校还有那个qs300的给了面试,这两所学校也都给了offer. 所以给我的感觉是被拒绝是常态,以至于申请之后都忘了有这么回事儿了(看到拒信已经可以做到波澜不惊了,也不会告诉任何人自己申请了什么,因为反正最后会被拒的)。甚至某qs前100的学校给我发拒信的时候说我们这个职位有300多申请者,拒绝你不是你不好。。。英国教职的岗位竞争激烈(平均一个职位有200-300多个人申请是正常现象),所以心态要稳住,自己做足准备后,一切也都是机缘。其实从我读博以来一直到现在,我们这个学校都没有大规模招聘过,几乎没有终身教职的工作机会放出。今年算是七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招聘,恰巧这个时候我的成果积累的也算够了(也不再是刚毕业时傻傻的状态了),恰巧他们需要一个做我这个方向的人来充实团队,恰巧新院长和科研主任对我的研究比较熟悉。嗯。。。这件事但凡少一个恰巧都没有办法成功。。。一切都是机缘。
其实每个学校的领导团队在招聘时都有自己的考量,只是这些考量没有写在招聘信息上。比如说这次我们学校招的这四个人里有我、山东哥、南非姐、还有印度妹。我和印度妹都是做职教/技能的(我俩也都是校友),南非姐和山东哥都是做高教/国际比较的,之后又招了一个senior和professor也是做这个方向的。很明显领导的计划是要扩充职教、高教以及国际化的团队,做其他方向的申请者可能就自动排除了。山东哥和那个senior还有professor都是有北美背景,也就是说可能以后也会跟北美多多互动(我、南非姐还有印度妹的加入也增加了和发展中国家的互动。)领导团队对大方向的把控也莫名其妙的减少我们作为申请者成功上岸的机率。
英国高校这边的薪资制度有点像国内三十年前的老国企,每个人都有对应的级别,某个级别就是固定的这么些工作这么些工资,每年都会因工龄增加涨一丢丢。众所周知,英国教职的薪资是全世界范围内比较低的,我在香港工作的同学应该是我薪资的2-3倍(不过他们有tenure考核,对身心健康有损)。我所在的学校的晋升标准有五个,满足其中的三个就可以顺利晋升,当然了终身教职岗位也可以选择一辈子不晋升。u1s1目前他们对文章发表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和我之前所在的985高校相比,真的是容易太多了。
那天我跟一个叫Libby的同学聊了一会儿(Libby跟我一届博士入学,加拿大人,博士毕业之后无缝衔接了我们学院的教职工作,现在已经工作两年了。)我俩数了一下我们差不多同届同学们找到教学科研系列的工作的且还在活跃的做研究的人有多少。我们数了半天,大概只有不超过七个人(我们那届前后一年入学的同学们都加起来应该有几十个。)我们俩感叹了一下一致认为其实能做下来的人除了实力强以外,都是运气好的人。
希望这些对也想归海的uu有所帮助,具体事宜如有疑问可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