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行日记
查看话题 >观国宝、吃山粉、逛老街、看闸桥:不上山不下海的温岭访古之旅
去年和今年的秋天,我各去了一趟台州访古(以及吃海鲜)。台州也果然没让人失望,给我带来了很多特别的体验,必须安利给大家!
去年郭老师为了尽享开渔季的海鲜,去台州的朋友那过了半个多月的悠闲日子。而台州也一直在我的访古清单上,于是决定趁机浪游一波。
台州可玩的点比较分散,去得最多的一般是天台、临海、椒江、温岭。虽然这些地区都有高铁站,但不少访古的目的地都离车站有一定距离。最合适的游玩方式还是自驾,如果人多一点的话,顺风车也是一种性价比不错的便捷方式。若是时间充裕,最好每个地方都住一住,慢慢玩。像我这种比较赶的就分了两次才算玩了个大概。
对台州不甚了解的朋友可以先看看郭老师的《打开台州》,从朝代时间线的角度结合古迹所写的概览,梳理得很清楚。就不去山里和海边的常规景点了。

第一次去台州的时候我和郭老师都住在椒江,也就是台州市政府所在的区。而第一站我们选择了椒江南边的温岭——台州下辖的县级市。正好去年认识的网友百里就常驻温岭。这也是她的家乡。我提了一句要来台州之后,百里就给我推荐各种好玩、好吃的,让我特别期待当地人带玩的快乐。
因为时间紧张,我们决定顺风车往返,来个温岭一日游,主打博物馆和访古,就不去山里和海边的常规景点了。

温岭博物馆里看国宝
上午先逛温岭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比较新,2018 年才建成开放,位于温岭的新城区。顺风车的司机说附近的九龙湖湿地公园适合闲逛,而这里以前是很穷的地方,因为地势低洼,经常发大水,并不适合居住。但现在整治后这一片成了新城区的中心,水网密布的湿地成了环境优美的公园,周围还有很多楼房正在建设。温岭博物馆就坐落在河边,表面由银白的铝板拼接而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第一眼看上去觉得这家伙像一个宇宙飞船,而实际的设计思路则是展现温岭的石文化和峒天奇景,表面的不规则起伏等同于画中表现石头的皴法。

博物馆内部空间不大,但有一个很大的国宝厅,专为一件文物打造。这就是温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夔纹蟠龙盘。这件商周时期的青铜盘最大的看点就是盘中央的蟠龙,用高浮雕技法所铸,昂首而起,生动有力。而同时期的同类青铜盘上则没有这种立体的蟠龙,往往只是平面的纹饰。依托于这一独有的造型,温岭的这件青铜盘得以跻身国宝之列,也被誉为「盘王」。


这件珍贵的国宝究竟出自何方,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因为它并不来自考古发掘,而是在 1984 年由温岭琛山乡的两兄弟所偶然发现。当时他俩正在村外的半山腰上为病故的父亲挖坟,没想到竟挖到了这样一个大宝贝。
没有共同出土的其他器物,本地也没有这么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考古学家只能将其与同类器物进行比对、分析。目前最主流的推测认为它是商周时期江淮地区徐国的镇国之宝。西周时期的徐国是东夷中较强的一个诸侯国,最早位于山东郯城一带,后南迁到江淮地区,至春秋时被吴国所灭。
灭国后,徐人南迁至越地各处散居。这些人以曾经受百姓爱戴的徐偃王为尊,旁人也以徐偃王之名统称其后人。在浙江的不少地方志书中都记载着徐国公族子弟带着宝器逃到今天温岭大溪附近,筑起了一座徐偃王城。如今这个地方也确实有一座古城遗址,但经考古发掘后,确认为汉代的东瓯古城遗址,而非徐偃王城遗址。尽管徐偃王城尚未被发现,但与已出土的其他徐国器物对比可推知,温岭的这件青铜盘很可能就是徐国的传国宝器。

除这件国宝外,博物馆的文物看点不多。展出的主要是东瓯古城和附近塘山大墓的一些文物。而塘山大墓早已被盗,留下的陪葬品所剩无几。此外就是温岭历史文化的展示。温岭所在的温黄平原背山面海,水网密布,是一处物产丰饶的好地方。宋代兴修水利后,南来的占城稻和北来的小麦在这里都有大量种植。温黄平原就此成为台州的粮仓。温岭开始单独设县则是在明代,当时叫太平县,属台州府,位置就在今天的太平街道。到民国三年(1914 年)因为与其他几个省的太平县同名,就改成了温岭县。

「温岭」一名源于县西的温峤岭,位于今天的温峤镇,是一条水陆贯通的古道,连接台州和温州,曾经也是繁忙的商路。温峤镇在明清时期就叫温岭街,当时是「贾舶交会,人烟辏集」的商贸集散地。今天温峤镇上的明清老街仍在,身处其中,依稀还能想象出昔日的盛景。

山粉美食与昔日老城
不多时,百里也来到了博物馆。逛完后,她便带我们去吃美味又丰富的小吃。这家店做的是箬山小吃。箬山在海边,吃食极为丰富,除了海鲜以外,最有特色的就是各种山粉小吃。山粉就是番薯粉。山粉圆就是用蒸熟的番薯和山粉揉作皮来包其他馅;山粉夹就是把海鲜、肉、菜的大杂烩加上山粉,做成糊状的小吃;小肉丸也可以裹上山粉,黏糊糊的,看着也很有食欲。


饱餐过后,百里带我们去逛温岭的老城区,一路跟我们聊了很多温岭的旧事。老城正处于急速变化之中,除了反复修路就是疯狂拆迁,百里的很多记忆都在随着这些老房子的崩塌而消失。



温岭老城区不大,东、西、南三面环山,所以新城区都在向北突围延伸。我们沿着最南边的一条小溪——前溪缓缓前行。这儿早些年已经整修为景观水道的样貌。有不少阿姨在溪边洗衣服。原来她们觉得家里空间太小,施展不开,还是在这里洗舒坦。这倒是很有城市边缘的感觉。毕竟跨过前溪上的桥,再往南沿小巷走几步,山野和菜地就出现在眼前了。前溪两岸的房子对比也非常有意思,一边涌现着新修的高楼住宅区,一边还是村镇里自建的那种老房子。



前溪往北就是现在的太平街道。从明成化五年(1469 年)设太平县开始,一直到 2006 年温岭市政府搬迁,这里一直是温岭(太平)的治所所在。只不过今日漫步此处,感觉格外寂寥。路边很多楼似乎都废弃了。穿过建于明正德八年(1514 年)的小南门,我们深入街巷之中,看到了不少疏于保护的老民居。这些房子门上都贴了封条,既没完全拆掉也没好好修复,只是人去楼空、瓦片掉落、垃圾满地,呈现出一片破败之景。看最新的新闻,这边也在做城区改造,不知现在的进展与建筑保护修复做得到底如何。无论怎样,在这种快速的城市变迁中,多多拍照记录总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除了看老民居,听社牛属性爆发的百里讲自己的故事也很有意思。虽然她当时还在体制内做老师,但思维非常活,业余也很喜欢各种折腾:学瑜伽、画插画、玩 VR、做文物表情包、写书、打入数字游民社群……感觉离辞职就差临门一脚。后来没多久,百里果然主动扔掉了铁饭碗,彻底成为一名数字游民,开始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我还记得她当时说自己这种社牛属性很适合做播客,结果今年就马不停蹄地做了起来,增长还非常快。这让我特别佩服。旅行总是在打开我们的视野,除了看这些建筑、古迹,了解各处的文化,一起浪游的人也时常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多面与丰富,由此见识到更大的世界。
去新河看桥
告别百里之后,我跟郭老师开始了温岭访古的重头戏:去新河镇看桥!
新河镇在市区的东边,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年间所建的新河千户所,相当于明代海防卫所制度中的一小环。如今在龙山路口还能看到一小段所城城墙的遗址。
打车过来后,我们先前往金清港上的金清大桥。桥头的披云山上有曾经一座净应寺,因此金清大桥也叫作寺前桥。这座五孔石拱桥的桥身跟随拱券曲折上下,有一种韵律之美。桥下金清港的水面非常平静。而在这座桥建造的时代——清嘉庆年间,金清港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当年货运主要靠水路,这里正是台州内河运输的交通枢纽,也是海运中转之地,商贸往来,热闹非凡。志书上有记载:「海口锁钥,往来冲要,通县之桥,以此为巨」。当地民谣里也唱着过去的繁华:「寺前桥,桥五洞,洞洞行船。」



如今公路交通取代了水路运输,金清港及旁边的寺前桥街都变得日益冷清。过往的喧闹声早已不再,但建筑大都留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
金清大桥的桥面、栏板、望柱上,精美的石雕依稀可见。而桥边老街上的民居,也大都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多是由木板拼接而成的两层小楼,偶见竹编的墙皮。不过街边绝大多数屋子都大门紧闭,似乎早已人去楼空,还有一些老房子像是拆了一半,砖瓦都堆在原地,街上也没有多少行人,一片萧条景象,和之前漫步的太平街道有同样的感觉。看规划,金清港两岸准备开发成一个商业综合体,当前的样子像是刚开了个头。






告别金清大桥,我们继续寻访不远处的新河闸桥群。这些闸桥虽是国保,但在地图上搜不到具体位置。于是我们先到附近的南鉴村围观了帽业一条街,陆续问了几个当地人,都得不到准确答案。绝望之余我们只得根据网上搜到的一点信息,打开卫星地图沿着水道寻找。这才发现原来麻糍闸桥就在街北边的田野里。
过完马路,我们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街那边的厂房里还是一片做帽子的繁忙景象;这边则是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让人瞬间置身田园风光之中。我们沿河而行,不一会儿闸桥就出现在眼前。桥边修了个小广场,立了一面墙来做新河闸桥群的科普,写得很详细。
(后来有朋友推荐了华夏古迹图的 app,可以查看国保每一处分项的位置,很好用。)


这附近现存的四座闸桥皆始建于宋代,大都为明代重修,麻糍闸桥则相对古老,颇具宋元遗风。所谓闸桥,既是控制河渠水量的水闸,又是可通人的小桥。新河一带正是温岭山海之间地势低洼之处,农田常受水灾侵袭,旧有的埭(土坝)排水并不方便,于是宋人改埭为闸,以闸桥的形式来蓄水、泄洪,以利农业。之后元明时期皆有修筑,遂成闸桥群。

麻糍闸桥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光绪太平续志》称其为「朱文公建,俗传桥石将断,仙人以麻糍粘之」。麻糍闸桥也是四座桥里景致最好的,周边没有房屋街道,身处一片绿意之中。


走近可以看到,石砌的闸桥上留有很多木构的特征。桥墩就是以仿斗栱的条石叠涩悬挑而出来承托桥梁。麻糍闸桥桥墩侧面的柱础、重栱形态非常明显。桥墩下设分水尖,仿佛一艘小船。在桥墩和桥台中间可以看到两道槽口,用来安放可升降的木闸板。当然,今天闸桥上「闸」的功能早已不再,只留下这些痕迹诉说着曾经的丰功伟业。


这四座闸桥相隔都不远,时间足够的话可以步行一一探访。在寻访的过程中,我们时而穿街过巷、时而沿河缓步、时而置身田野。再配上美妙的天光云影,这段乡间的散步着实我们回到椒江后,以一碗暖心的姜汤面结束了这一日完美的访古会友之旅。让人乐而忘忧。这种体验也是访古的乐趣之一吧。




逛完北闸,天色渐暗。好在这边顺风车很容易打到,我们回到椒江后,以一碗暖心的姜汤面结束了这一日完美的访古会友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