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谣言引发的惨案,被这9.0国产神片拍出来了!

只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在《封神》里扮演殷郊的陈牧驰,就经历了从透明到爆红再到被全网争议。

这件事的起因其实很小,就是陈牧驰被曝离婚。
但就是这么件小事,滚到最后,走向和画风变得越来越离奇。除了婚姻状况,他的身份证号、居住地址等不容侵犯的个人隐私,都被曝光出来。
以至于网友们关于这件事的争论,几乎演变成一场互联网大战。

我们从没想过去关注这些围绕在无聊八卦之上的网民争议,倒是对互联网上屡次三番会出现的类似状况,感到特别好奇。
比如,他们凭什么热衷于站在道德高地,对别人的私生活指指点点?以及,他们靠什么在短时间内聚集能量,在网络形成摧枯拉朽之势?还有,在对他人接二连三的道德指摘和隐私曝光里,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不仅能从历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得到答案,当然也能从电影里管中窥豹。
比如跟陈佩斯也略有渊源的国产讽刺喜剧《疯狂的小镇》,就是其中的经典案例。

疯狂的小镇
POST WAVE FILM
总时长只有76分钟的《疯狂的小镇》,上映于1987年。
36年过去,这部现实主义讽刺喜剧在豆瓣电影上的评分,高达9.0。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剧情就是“一句谣言引发的惨案”。它说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个小镇,因为“凌晨有地震”的谣言而陷入骚乱,最终导致踩踏事件发生的故事。在事后追责时,上到小镇机关领导,下到传播谣言并被踩踏的平民,都觉得自己很委屈,也没人觉得自己需要对这起悲剧负责任。

这出完全虚构的讽刺喜剧,其实是一个寓言故事。它试图嘲弄并努力唤醒观众去注意的内容,是谣言的诞生与传播,散布在大众心里的羊群效应,以及官僚主义的贻害到底有多深。
或许是生怕观众不知道《疯狂的小镇》是个寓言故事,主创索性就把故事发生的小镇,起名叫“玉岩镇”。
这个小镇最近天气怪异,每到夜晚就暴雨连连,但到了白天又烈日当头、热得人没处躲。冲突极大的诡异天气搞得人心惶惶,一时间谣言四起,有人说夜晚暴雨时天上下了火球,有人说其实是个劈死了人的天雷。
这种内容发生在过去的谣言倒还好,可怕的是有人根据这个,传言说镇上可能要发生地震——根据电影的还原,最早传出这个话的人,是在镇政府里负责广播宣传工作的“甘广播”。

这里先提一下电影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角色都没有具体名字,清一色是姓氏+职业/特征。比如知识分子叫王老师、小镇镇长叫刘政府、治保主任叫雷大汉、卖烧鸭的叫高鸭子,公销社的负责人叫余供销、负责粮站的叫徐粮站、负责邮电局的叫陈邮电、负责供电所的叫张供电,派出所长属于政法系统,索性就叫傅政法。
这些名字既是他们的身份,也是他们在这起地震谣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比如王老师,因为暑假女儿回家住在一起不方便,就在院子里搭一个“席棚”,缓解住房压力,但因为他是镇上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就被人误以为是在建“防震棚”。

比如甘广播,因为看到王老师在搭席棚,还断断续续听他说到“凌晨会有”,就断章取义地得出“王老师在搭防震棚、凌晨就会有地震”的结论,然后发扬她身为镇广播员的职能,逢人就传播地震要来了的谣言。
其实从电影开始就暗示了,镇上的人并不喜欢甘广播,因为她是标准的长舌妇,喜欢添油加醋地打听和传播邻里之间的不实信息。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被喜欢的人,和她说的骇人听闻的消息,为什么人们这次就信了呢?
说白了,就是恐惧地震的心理,导致了大家的盲从。
这里有一个细节是:担心地震的人跑到王老师家,问他是不是有地震,王老师明确地否认了,可是却没有人相信他;因为大家觉得,王老师是研究生物的知识分子,早几年被斗得太狠了,所以现在做人很谨慎,他不敢承认自己说了地震的消息,其实是害怕承担责任。

镇民们这么一分析,就更加坚信地震要来了。也就是说,陷入盲从心理的人们,没有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所以更容易对那些原本经不起推敲的观点,推波助澜着去赞同。结果就是,这场从谣言开始的地震,从下往上开始席卷:镇长亲自出面、治保主任亲自带队,要求余供销发放竹席等物资作抗震之用,之后镇长赶往县城汇报情况。
等镇长一走,人们更坐实了地震传言的真实性,瞬间小镇变得疯狂起来:高鸭子一马当先带着镇民抢囤物资,余供销、陈邮电和张供电等镇上的头面人物出面,安排镇上的抗震救灾事宜,徐粮站更是组织全站员工,搭锅烙大饼做抗震口粮,并且免费供应。

最厉害的还是身兼派出所长的傅政法,直到傍晚才从中午的喜酒中醒过来。得知镇长已经去县里汇报地震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宣布成立防震抗震领导小组,不仅自任组长,还用电话召集余供销、陈邮电、张供电和徐粮站开会,宣布抗震救灾的工作要求和指示。
而且傅政法还带头起草了一份第一号紧急通知,要求甘广播在夜间11点半的时候把通知广播给镇民,然后再拉地震警报。可是广播站只有甘广播一个人,被吓坏的她没广播通知,就拉响了地震警报,整个镇子瞬间就乱套了,人们冲出地震棚,那慌不择路的错乱和恐慌,就跟地震真的来了一样。

从哪里开始变坏
POST WAVE FILM
事后上级下来清点损失,发现治保主任当晚出生的孩子没能保住,刚结婚的新娘也在逃命时失去踪迹,因踩踏受伤的有数百人,焚毁临建防震棚数百个,粮站烙饼2万多个,共计财产损失10多万。

在片尾,上级领导开了个调查大会,先是认为“谁都有责任,谁都没责任”;再是表扬余供销、张供电、陈邮电和刘镇长,批评第一个搭棚子的王老师扰乱视听,让他为整件事背锅;最后面对要不要告诉镇民们没有地震的真相时,上级领导在“不尚空谈”的大字下,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为什么非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知道结果就行了嘛。”
《疯狂的小镇》最值得咀嚼的地方在于:面对调查小组,从镇长到各级干部,每一个都振振有词地说,自己从来没说过“有地震”这三个字,他们是在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从哪里开始变坏的?

就像甘广播,她并不觉得自己是第一个传播地震谣言的人,反而认为自己是在及时传递灾害消息;还有刘镇长,他抛下一切去县里找领导汇报,被上级表扬是“组织观念强”;包括傅政法,他觉得自己是在非常时期施行非常手段,尽一切可能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
最荒唐的收场反倒是王老师,第一个搭棚子的他,因为心里没想着地震这回事,反倒被上级领导批评散播不实信息,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失!

《疯狂的小镇》讽刺了一种人,和一种事。
《疯狂的小镇》讽刺的人,是那些打着拨乱反正名义、举着公理正义大旗,却把事情越办越糟的人。这种人一旦汇聚在一起,就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那一面,他们盲目、残忍、偏执且狂热,只知道用简单而极端的认知和感情,去解决遇到的所有人和问题。
在与理性的冲突中,这些人从来没有失手过。
回看陈牧驰事件中的的每一个网民,或是回想在历次网络暴力事件中的网民,不难发现他们的这种特质。

《疯狂的小镇》讽刺的事,是官僚机制下对于责任的调查与归属,永远都会沦为只有结果、没有真相的闹剧。
在这层逻辑里,既得利益的权贵阶层,从来不会让民众站在自己身边,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尊重过民众,否则也不会在真相和结果之间,简单粗暴地只给民众一个结果。
向陈佩斯证明
POST WAVE FILM
《疯狂的小镇》的导演,名叫王凤奎。

王凤奎是个在1961年参军后就在连队搞宣传工作的天津人,1964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专修班,毕业后以特技摄影的身份,辗转于北京电视台、河南电影制片厂等地方,直到1975年应邀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参与修改剧本《长城新曲》,才算正式落户在长影。
在拍摄《疯狂的小镇》前,长影指派他拍摄了一部名叫《嘿,哥们儿》的喜剧电影,却因为这部片跟陈佩斯闹得不愉快。

当年陈佩斯跟导演王秉林一起,在《父与子》之后,写了个名叫《二子开店》的剧本,递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想以挂靠的方式把它拍出来。长影领导看了觉得剧本很有潜力,但又觉得剧本讽刺性太强,就要求改剧本,不仅坚决取缔父与子的形象,还要求不能用喜剧人物做主角,必须得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
陈佩斯一听火就上来了,终止了跟长影的合作。因为这个剧本从一开始就属于讽刺喜剧“二子系列”的一部分,不仅主角就是父与子,而且必须得是讽刺现实的——按照陈佩斯的说法就是:这个系列一开始就目的明确,就是拍给平民看的,不是政宣内容。
结果长影拿着陈佩斯的剧本,改写了一个《嘿,哥们儿》,把父与子改成一对朋友,同时降低了讽刺力度,但如果细心比对,还是能发现它跟陈佩斯的《二子开店》,有着相似的喜剧风格,而且其中也有个类似“二子”的角色。

王凤奎导演当然知道这事儿。但受命于领导的他,也跟陈佩斯一样窝着劲儿,还想着抓紧一切机向领导和同行陈佩斯证明,自己也有拍好讽刺喜剧的能力——尽管此前他也拍了几部喜剧片,但在高度上显然没法跟陈佩斯的“二子系列”相提并论。
就在那时,王凤奎导演看到了作者栈桥的短篇小说《凌晨有地震》。

在这个故事里,王凤奎找到了他想讽刺的内容,也就是个人对于群体的迷信和盲从心理,以及官僚机制对错误决定的推波助澜——这两者合二为一,最终让从没存在过的天灾,变成了一场人祸。
王凤奎导演的《疯狂的小镇》,和陈佩斯的《二子开店》,都在1987年上映,距今已有36年的时间。
单纯从豆瓣电影的评分来看,《疯狂的小镇》以9.0的成绩,远高过7.6分的《二子开店》。这个结果,既证明了王凤奎在现实主义讽刺喜剧上的功力,也因为时代变化而愈发经典的地位,证明了无论时代怎样发展、社会如何进步,人性和制度里的劣迹,始终没有变过。

比如每个人看起来都不愚蠢,但就是架不住谣言的诱惑。这愚蠢又精明的劲头,跟我们听信网络谣言然后跟别人撕扯,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小镇群众在谣言中疯狂采买抗震防震物资的架势,像不像我们面对灾情传言时疯狂囤米囤面、囤菜囤肉、囤油囤盐的可笑行径?
比如事故发生后,负责调查的领导与小镇的机关领导相互推诿责任的言行,以及他们口径一致地把锅甩给毫无关系的知识分子,像不像灾情发生后,领导们处理问题的方式?

最后,让我们再想一想文章里提出的那个问题:既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从哪里开始变坏的?

作者丨毛头
所见即所想。
编辑丨毛头 排版丨lmx
媒体统筹丨佐爷灵魂贩卖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近 期 好 课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益起映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解码天坛奖:左手时代,右手市场 (2人喜欢)
- 他凭《英雄》获最佳音效大奖,却说技术不“值钱” (1人喜欢)
- 38岁转行当制片?她的成功之道是一个“狠”字!
- 年年骂,年年抢,北京展映与观众的相爱相杀 (1人喜欢)
- 女主一个倒车,直接封神!编剧这波“无声飙戏”我服了!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