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十年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尼出访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十年来,由中国发起、各方共建、世界共享的“一带一路”不断延展,一张张“中国名片”走出海外,为共建国家共同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新动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纪录片素有国家、民族的“家庭相册”的美誉, 作为大众叙事媒介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性。八集纪录片《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对“一带一路”十年进行全景回望,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像志和成绩单,也是新时代外交惠民的备忘录,更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的深情礼赞,为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优秀范例。


以故事化的国际传播逻辑讲好“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第一集《长路远方》从如今的西安出发,直接抵达了历史深处的长安,借助动画、实景拍摄等技术的合力,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通过场域再造的方式完成了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建构,为中华文化的故事化讲述提供了“在场”依托。从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到来自拜占庭帝国的金币,从苏丹大客栈到镌刻着古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和汉文的墓碑,从《诸神的盛宴》到河南崤函古道,影片通过展现古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为实现各国互联互通留下的历史遗迹体现出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开放胸襟与“丝路人”亘古不变的血脉传承。
“一带一路”沿线的历史文化及人文故事是“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创作的核心支点。《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叙事模式,以他者言说替代自说自话,从故事化的国际传播逻辑出发建构出了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倡议,因为它穿过一些不容易团结在一起的国家,它将所有这些国家团结在一起。”这是沿着古丝绸之路进行徒步旅行的72 岁意大利老人维恩娜·卡马罗塔对于“一带一路”所作出的评价。《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中多次出现了来自各国友人的他者言说,这些评价从他们的自身生活出发,以一种客观真实的视角展现出了“一带一路”为世界人民所带来的切实成就。


以跨文化共情的叙事策略增进文化认同
情感是文化传播的纽带,共情策略是跨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运用了共情的叙事策略,以人类共通的情感感染人,以鲜活的个体故事鼓舞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话语说明了“一带一路”之于沿线各国人民重要的生活意义,突出表现出了中国为“一带一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个体化的叙述方式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共情力,《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始终在充分尊重文化异质性的基础上探索意义共造,以开放的姿态尊重多元文化共存,在深层意义上体现出了中国“天下大同”的发展理念。
第一集《长路远方》中讲述了一个21世纪的丝路故事。分别位于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阿力克与费德罗兄弟两家人分离40年之后因“一带一路”重新相聚,从此变成了牢靠的生意伙伴。“一带一路”不仅使他们的亲情得以延续还为这个跨国大家庭提供了重要的生意机遇。从他们仿佛流淌着蜂蜜般甜蜜的笑脸中,“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第二集《基建 跨越山海》中因为雅加达拥堵的交通39 岁的卡拉皮每天要花费掉两个半到三个小时通勤,这让他苦不堪言。然而,随着“一带一路”重要项目“雅万高速”的通车,这一时间将被缩短至40分钟,卡拉皮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这些从个体视角出发被讲述出的个体故事,以人类共通的亲情、奋斗等重要情绪感染着观众,增进了文化认同。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建构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这个根植于历史厚土、顺应时代大势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是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是中国为各国开拓出的共同通向繁荣发展的机遇之路。作为宣介中国“一带一路”伟大成果,展现中国“一带一路”决策智慧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便是我国所做承诺的重要现实回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建构起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完成了近代长期以来国家形象由“被塑”转为主动建构的演进。
基建、能源、贸易、运输、科技、文化,《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从多维视角出发聚焦中国为实现“一带一路”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伟大贡献,展现出了中国“协和万邦、大道同行、美美与共、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中国的杂交水稻惠及世界,塞内加尔乡村打井工程让当地结束了水贵如油的日子,阿富汗的松子卖到中国,让当地百姓获得实惠,生活得以富足。这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故事不断在《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中上演,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背景下, 中国纪录片正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大的声量,通过树立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 在国际社会中构建国家形象的柔性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