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泄底】《推理学导论·第十卷》长评
首先要感谢友人借给我《推理学导论·第十卷》的样刊,能让我在收到正品前先睹为快。尽管之前就看过宣传图,但拿到手的瞬间还是不由自主地惊叹了一下这本社刊的精美,无论是封面还是内页的设计都很高级,看得出来作为十周年纪念刊是用心了的。然而作为能够提前看到这份艺术品的代价,被友人催促着写下这篇长评,干嘛非得抢第一个(泪)。
《乳牙》流平 7.5/10
这一篇有种微妙的融梗感,真相揭露后回头看,绑架案、主角在停车场莫名的打斗、主角与少女的相处三件事其实非常割裂,但阅读过程中,读者很容易把三件事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少女每天都会接到的电话”被作者误导为“来自绑匪的电话”,再加上停车场的打斗,脑海里会冒出“男人是绑架集团的一员,且停车场是一个对绑架集团很特殊的地方”这样的念头。
如果说绑架案在文章的其他部分还有合理的伏线和后续,那么我一定会打高分,然而绑架案在中期就不了了之,由少女的密室自尽之谜取代,既然男人只是普通上班族,停车场打斗为何发生也就没有了解释,最终只推理了打电话之谜和密室自尽之谜两点,在剧情上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
单纯就两个谜题来说,每天收到电话的谜底还挺巧妙的,贴近生活,但正好打错电话+电话铃声是他喜欢的音乐+每天下班后都要听音乐+非要在车里听音乐让我觉得有点勉强,不过总体上还是一个好梗;密室自尽之谜就不太行了,水压密室的解答可以接受,但主角好友杀人的误导并不成功,因为好友的行为看起来就不像现实中人会做的,为了借力把绳子套头上虽说可以理解,但比起脖子所受的压迫感,一般人不应该选择把手绑在绳子上吗……
《用石椅逃走的魔术师》金波特教授 9/10
作者的文风和角色都有点自说自话,都很我行我素,还会突然给你来个“你们这些回魂尸”、“摩西”、“菲雅尔塔的春天”之类的私货,结尾也以很文绉绉的腔调做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隐晦表白,这一点不是很喜欢,不过引入了海德格尔“被抛”的概念还蛮吸引人的。
本篇的缺陷有三,一是示意图中哪些是石椅并未标明,读者很容易以为最外面那一圈也是石椅;二是水渍这个形容词跟流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三是宋峦山完全可能是自杀的,之所以制造密室就是为了排除他杀的可能性,总之解答并不唯一。
不过本作提出了互不相容的、皆有可能的两个解答,且都较为新颖,后一个解答更是与“用石椅逃走的魔术师”这个乍一看莫名其妙的标题契合,实属不易。
《默写前奏》Dylan 7/10
这一篇的青春风味非常浓郁,有种既怀念又释然的感觉。在推理思路上隔月换组的解法在别的作品里也看到过,从左撇子出发的推理逻辑算是中上水平,其他的就有点小儿科了。
整体情节有点直接把答案喂给读者的感觉,不过为了叙事和情感表达的流畅性或许是不得不做出的让步吧,但是作者又在最后加了个叙诡,把笔记本这样珍贵的回忆留在储物柜里然后给了个“不见了”的结局,或许是想表达埋葬回忆之类的主旨,但我有点理解不能。
《樱花的告白》流平 8.5/10
小艺爬楼的手法很好猜,大梗也并不令人惊讶,但胜在情节和布局,无论是家暴之类的悲剧还是校内老师们帮助学生的正能量都很生动,制造的两个平行时空毫不违和地融合在一起,情节流畅而动人,特别喜欢时空穿越方法的设计和结尾以樱花基因编码表露心思的设计,原来标题的含义不只是俗套的“让长在我尸体上的樱花表明我对你的爱”,而是“就让樱花独特的颜色代我向你告白”,感觉一下子就不同了,科技带来的浪漫就是不一样(误)。果然作者比起硬推理还是适合这种软推理(希望作者没被冒犯到)。
唯一的缺陷在于,玉佩导向双胞胎那个逻辑似乎不太严密,毕竟另一块玉佩也可能是为儿媳妇准备的之类的。
《特别对谈:推理·自由·暧昧叠加态》陆秋槎&凌小灵
“都不是那种正统的案件-调查-解答的模式,所以喜好上也逐渐偏离了正统”,原来凌小灵老师是刻意保持这种游戏性很强的剧情展开方式的。
“我很喜欢阿加莎的人物设计。她会写不同人物对于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不同看法……这种写法会让我感觉,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深刻了。”这句深有同感。
“我觉得人类的情感虽然能分成很多种,像是最常见的亲情、友情、爱情,但其实本质上都是同一种反馈,只不过因为反馈的对象和社会意义上的不同而被划分为各种类型。而这三种最常见的感情的‘三位一体’的形态,就是姐妹间的感情。我最喜欢的,正是姐妹在三种感情之间的暧昧叠加态。而双子姐妹又是其中的特例,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对立与统一的概念,所以会更加喜欢。”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凌小灵老师解释他对双生姐妹的执念,竟然还挺有说服力的。
以及两位老师在上学期间并没有遇到过,却依然能建立联络,可以看得出来复旦推协在交流和传承上颇为努力,略感钦佩。
《走入湮灭的时光:<本格推理>杂志遗珠》
《文集》江岛伸吾 10/10
利用了人识别物体时的心理认知误区打造的不可能犯罪,线索给得很足,误导也很有力,最后还有个奇妙的背德情节,几乎没什么可挑剔的。
《密室、独语》增本宣久 8/10
慎二和小雪之间的互动和心理描写得很亲密,亲密到有点恶心,虽说按两人的角色也不是不能理解……是叙诡老梗,但是考虑到年代久远应当给予宽容,如果放到现在大概是7分或者更低。
《辛提那斯岛的美丽传说》白鹿青山 9/10
因为作者并没有在发出这篇作品前问过我修改意见,所以今年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客观评价一下了。最大的感想果然还是:这次居然不是社会派,而是巨型本格作品。解答环节惊人地比谜面环节的字数更多,而且很多反转,五个谜题环环相扣、跨越较长的时间线,真正地打造了一个宏大而悠久的历史故事。
作品跟宗教传说契合得很紧密,算是为略显沉闷的前期埋伏线环节做了缓冲,也与结尾终于显出社会派真实面目(误)的动机解释相呼应,因为我读到最后也在想,他们为什么不共享这笔财富,但作者通过开头的传说给出了能够说服我的答案,这一点完全在我的好球区。另外,将不知感恩的男人的后代杀掉后塞回肚子里,再生下一个孝顺的儿子,总觉得暗含了一种别样的隐喻呢。除了这个较为新颖的密室案件的解答以外,第五个谜题的那三个伪解答也很喜欢,一个跟前面油画的手法对应,甚至在一个作品里就重提了自己的老梗,另一个也暗含了女性失语问题的思考,不过真解答相比之下较为逊色,可能属于老梗。
不足之处有四点,一是本作使用了王水这种有点犯规的手法做解答,看得出来作者想要解释那个年代王水已经出现了,作者似乎也没期待读者能自行解出第一个谜题,但这并不妨碍给读者的突兀感;二是前四个谜题的解答过程甚至比埋伏线环节更沉闷(对不起请不要打我),虽然该种沉闷或许也跟解答所必需的严密性有关;三是油画调换的动机我不是很理解,作者解释说是为了贴近传说,也可以解释说是被调换的祖先正好生活在圣女的那个年代,为了进一步纪念祖先而调换,但不是很能说服我;四是私奔的推理比较主观,有点一拍脑袋的感觉。
这篇总体来说优点大于缺点,不过估计挺挑读者的,对我这种宗教加社会派爱好者来说是9分。顺便再次感谢一下作者借我样刊看。
《骗子》豆包 8/10
这一篇和下一篇还挺相似的,作者的知名度都比较高,作品的优点和缺点也都差不多。
这篇我觉得主要好在设定上,游走于各色人群中的清醒且困惑的骗子仿生少女,与看破一切并选择默默拯救所爱的另一位仿生少女,以及明明尸体就在桌上却无人在意的那种惊悚感,都非常具有新意。捧着头流浪的百合结局跟整篇作品随性自由而略带诡异的基调相符,或许也暗示着回归自然是反叛社会规训的一种方法。
通过血迹方向判断博士是自杀属于常规操作,博士自杀的动机和“舞会为何迟迟不结束”的谜题关联紧密,但本质上动机推理的意外之处来源于线索后置,即外骨骼的光亮意味着博士还活着这件事读者是不知道的,而且武装人员在女主已经救了博士后到达,说明博士在获救后关闭了世界树,而其他仿生人需要世界树做指引,博士则仍然有能力控制世界树,我没太明白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
《少女祭品》凌小灵 7.5/10
这篇出彩的依然是设定和各种情节上的意外性,推理的公平性则是一概不论的,比如怎么得到少女们是用于占卜的结论的、监狱门的设计还有柱子的宽度、米胜男换房间甚至到最后才提出,我想如果作者把这些线索都提前给出来,明明可以在达成公平性的前提下兼顾意外性的,不知道是不是如同作者在对谈和前言中所述,坚持着逐渐偏离了正统的“极端游戏性”喜好,一去不复返了。虽然最后全员恶人的结局非常震撼,各种奇妙的设定揭晓时也让人耳目一新,不过我仍然不能接受这种作者把答案甩到我脸上的做法,各种富有恶趣味的、令人幻视恐怖游戏的设定也并没有让我在心里加分。既然推理小说是自由的,那么也请容许我做出一些自由而任性的打分。
总体评分:(7.5+9+7+8.5+10+8+9+8+7.5)/9≈8.28
单看原创:(7.5+9+7+8.5+9+8+7.5)/7≈8.07
希望明年也能看到这种质量的社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