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郭庆藩)·内篇·大宗师》第八段读书笔记(上)
原文: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
对注疏的理解:
1、本段回到了“古之真人”的讲述。主题是对真人处世为人特点(这是我中立的说法,更敬重的说法是德行吧?)的介绍。
2、其狀義而不朋。义,可理解为道义、规则(通与物有宜的“宜”)。义而不朋就是说,依道义而判断,仁而不亲、不偏不党。另一说是:義通峨,义而不朋就是峨而不崩的通假,意思是巍峨高大而不崩坏(自傲、自负)。似乎还是第一说比较受欢迎。They presented the aspect of judging others aright, but without being partisans。
3、若不足而不承。…… feeling their own insufficiency, but being without flattery or cringing。注疏认为其意是冲虚恬淡、率性而动,虽然无足够的获得,但是并不迎奉,反而有所自得。这对于当前的内卷而言似乎是一种特别松弛的心态。虽然没有得到很多,但并不积极迎承、争功。“反而有所自得”之“自得”,我认为不一定是客观上有所得,也可以解释为主观上怡然自得。所以这句话的价值存在两种理解:第一种把庄子的这些话理解为一种谋求的工具,以下为上、以退为进;第二种把庄子的话理解为价值观,寻求冲虚恬静的真人心态。这两种均可,应以后者为主。
4、觚而不堅。与乎两字可能是误加的,去掉后意思不变。Their peculiarities were natural to them, but they were not obstinately attached to them。觚,通孤,意思是独特、个人性的、自我的。也可以理解为坚固、坚持己见的,方而有棱的。两种理解有共通之处,可兼采。觚而不坚,意为独特而不固执。真人会有明确的自我主张,但并不固执、执拗。
5、张乎其虚而不华。Their humility was evident, but there was nothing of unreality or display about it。从注疏看,此句与前面三句不同,仅为一种赞美,而非德行特点的描述。【疏】云:灵府宽闲,与虚空等量,而智慧真实,故不浮华。意思是真人的智慧可以扩张、填充到整个虚空,一点也不会虚浮不实。然而,我个人尝试借鉴前面三句以及本句的英文版本,将这句同样理解为真人处世哲学的一个信条,如下:真人展示他真诚的冲虚、不足(接前句的若不足而不承),但不显得浮华、虚夸、作伪。
6、邴邴乎其似喜。Their placidity and satisfaction had the appearance of joy。注疏说法是畅然和适,所遇斯适,实忘喜怒,故云似喜。因为前文提到的淡然无意,真人的心态是在平静与喜悦的结合点。
7、崔乎其不得已。英文their every movement seemed to be a necessity to them,这个翻译不错。崔即动,已即止。真人于不得止处而动。大宗师一篇对“不得已”三个字再重视也不为过。注疏解释道:真人应物无方,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应之。动静行止,常居必然之极。所谓不得已,是迫于一种大势而不得已。此大势推动事物的运转,人在其中只是应之。一动一静无不应必然之势,并无僵硬的规程。这也就是无为了,即不把自己的意图施加于物,而是应物本来之势。似乎是被动的,但道家的意境认为这是最好的、恰当的。一切都是天道,天之所为,那么应天地万物本来之势,而不违逆,才是道。工具性而言,做事要看势头,找到事物不得已的那个撬动点,让事情不得不发生,顺其自然发生。这也是无为之意。从价值观而言,人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将自己视为不得已的万物之一,顺道而行,顺势而为,融于万物之行。
8、滀乎進我色。滀,汇聚,与蓄的意思相近,音chu4,策六反。注疏认为滀聚群生、不以物伤己,反而增益我之神色。但我认为这应是对人而言,而非对物。英文释义更明白Their accumulated attractiveness drew men's looks to them。即滀聚群生、神采增益。这是讲真人对他人的一种天然吸引,与下一句意思连贯。前六句讲真人的为人的特点,本句开始是对其品德的赞美。
9、與乎止我德。英文翻译为their blandness fixed men's attachment to their virtue。注疏对此理解不同,认为是接物逗机,作于真德,动而常寂。意思是对事物的处理符合规律趋势,虽然常动却似乎又没有特意的动作,像是以静制动。我当然认为这个意思属于庄子的意境,但作为本句之解语却有点牵强。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英文的理解。与,是人的相聚。人们因为我的平静温和的品德而停留,相聚在一起。
10、 厲乎其似世。本句有不同理解,歧義多,不必太糾結。注疏我沒采信。我采信的是:厲(厉)通廣,廣乎其似世。意爲廣大如包容天下一般。
11、 謷乎其未可制。Their haughty indifference was beyond its control。很简单,就是非常骄傲,不被世俗的一切所制。謷,音义皆同傲。【疏】云:謷然高远,超于世表,故不可禁。这里也可以深思一下,不可被谁或被什么禁、制?我想应该是一切世俗的约束。但也不会说他一定要去对抗世俗,所以叫超于世表。这个与前面对真人无意欲情之扰是相通的,与他的逗机应物、与物有宜、用而不荡都是相通的。这是真人与俗人的相对。
12、 連乎其似好閉。“好”字有点多余吧,即连乎其似闭?【注】绵邈深远,莫见其门。意思是真人的智慧、心灵,连绵深远,一般人很难达到他的内核。疏又认为也有音声昏默、不闻见人、似如关闭的意思。即面对绵长的未知,真人往往不多说什么。
13、 悗乎忘其言。这是庄子常见的意境。无心的样子似乎忘了语言。
14、 疏以为以上这些都是真人自利利他的内外德行。看得出来本段笔记有很多与注疏的不同理解,我也是参考了其他版本的说法。而第八段的下半段突然又讲真人的治国理政了,所以上半段与下半段都有些段落错位、文字错漏的可能。可以得意忘筌,不要太在意细节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