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海伯利安》
之前看到一个词形容《海伯利安》,说它是一部科幻小说的歌剧。感觉确实很恰当,因为它有大量描写太空场景、感觉、动作等等修饰类的词语。不得不佩服丹·西蒙斯的文字张力,比如描写疼痛,他说疼痛像海水一样涌进来,读的时候让我身临其境。由于全集有4本,我读的囫囵吞枣,但是作者大量的类比语言,让人有非常深度的既视感。
第一本用七个人朝圣的故事,从每个人不同的叙事角度,娓娓道来这部歌剧的起源篇章。科幻题材、天文、物理术语都是作者的工具,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天马行空构建的太空场景。文章中,有可以在时间的过去、未来反复穿越的伯劳,有各种不同行星地理环境、有各种人类进化、有变化多端的地形地貌,也有各种炫酷的飞船战舰,充分满足大脑想象思维贫瘠的我。
在遥远的未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一份子,在社会地位中与“人”具有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面临谁是这个宇宙的主宰,谁才是更高级的生物的争执。人与人工智能的战争就是全篇文章的主线。人类自以为自己仍然是万物的主宰,认为人工智能不过是自己的仆人,利用它、超控它。还有一部分人类,不想被人工智能影响,于是改造自己的基因,改造自己的身体,离开人类社会,组成一个新的种群,叫驱逐者。自负的人类,在人工智能的挑唆下,去攻击驱逐者。第一部《海伯利安》埋下了很多包袱,需要后边的三部为它一一解开。
十字形,是人工智能为人类下的诱饵。得到十字形,人类就可以获得重生,但是代价是出卖灵魂。十字形相当于人工智能在人类身上按装的分流器,可以存储人类的记忆、基因等,但是同时人类的大脑将作为人工智能的神经元存储器,作为人工智能向高阶人工智能发展的养料,并且人类还要牺牲生殖权利,变成人工智能手中超过的傀儡。后两部的传道者伊妮亚,为了让人类认识到十字形的危害,恢复人类的发展,最后牺牲自己。伊妮亚从出生时就能看见未来,她能看见自己最后被火烧死殉道的情景。她明知自己最后的终点,但是只能义无反顾的往前行。她在传道过程中的两年,穿越到未来,与她的爱人安迪密恩度过最后的每好时光。很多人想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但是如果在明知未来的悲剧,依然勇敢前行,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放弃身边的爱人,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段看的我悲从中来。
小说里有一种超能力,人可以转入快时间,自身的速度非常快,可以让其他事物都在时间之中凝结。在战斗中,通过进入快时间,可以让对手还没看清什么情况,就已经KO敌人。伊妮亚从过去穿越到未来,回到爱人的身边,虽然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是却可以通过时空转换,让这短暂的时间变成永远。丹·西蒙斯笔下的爱情充满了悲情和浪漫,他把伊妮亚写成耶稣,也在十字架上受难成神,把她的痛苦分享给每一个人,却又让她穿越到未来和爱人厮守短暂的时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读整部小说能深深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宗教在全文里有非常深刻的烙印。丹·西蒙斯构建的社会到处都是教父掌权,连各种战舰的舰长都是神父来统帅的。看《三体》时,涉及宗教的内容基本没有,更多是硬科幻的描述,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大刘的物理知识的深厚!所以我想,中国科幻小说要想走的更远,应该有更多民族的东西在里边,要更好的结合中国文化,才能是中国科幻小说的根!
全文有很多对宗教的探讨和思考,基督教、佛教、天主教、甚至还有中国古代禅宗的话语,所以有时看的云里雾里。看了好多科幻、或者是悬疑、历史等等小说,但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对人性的批判,对人类未来的思考。人类生存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在茫茫宇宙中漂浮,有自大狂妄、也有迷茫无知。也许我们不过是高阶生命放在地球豢养的宠物,也许是智慧生物模拟出来的虚拟空间,凡此种种。不管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什么样,我们对世间万物,更应该心存敬畏,心怀感恩。从整个地球的发展看,生物灭绝已经发生很多次,文明也许也覆灭了很多次,像三体里说的那样,死亡才是永恒的主题。也许只有心存博爱,敢于牺牲,人类才能穿越这死亡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