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果把咨询时段的认知利剑出鞘比作峰值,那么咨询后咨询者的思考和实践中保持自我觉知和观照就是在峰值(波峰)后继续保持一定的量,直至下次咨询,再次完成下一个更高的峰值! 因此,我说我的咨询建立在咨询者的实践中,但这个实践的意思包括: 1.不能是完全被动的实践,比如有出不好的事了等等。而要是无比主动的实践。 2.思考也是实践的一种,尤其是针对实践的思考。 要多实践,多对实践进行思考。才不会把觉知的阈值又升上去(非得大事发生才启动觉知)。 以小见大,以管窥豹,防微杜渐,在一次次实践和咨询中,变成既高敏感又高行动力。 通常认为敏感和行动力,不相容。因为敏感就想得多,想得多就做得少。 但是——如果想得多且想得快呢?那与行动力还互斥吗? 尽信书不如无书 比如书上写:敏感型的人玻璃心,那如果敏感可以瞬时分类呢?就不存在玻璃心。 书上写:敏感会影响行动力。 那如果敏感是想得又多又快又好呢? 我是高敏感型人,但我不玻璃心,因为我擅长立刻分类。 我知道你是恶意还是无意。 我能量充沛,就不会因为恐惧分错类。 一切桎梏都是用来打破的。 所以,我平生最烦认为啥啥一定不成,人活着就要屈服这种言论和人。 通过我的实践和创造性的理论(你敢于创造新的理论,你才敢于去实践)打破我和人们大脑和心灵的桎梏就是我存在的意义! 从你屈服那一刻开始,已经说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方法了。 放弃领地,在逼仄的环境腾挪辗转,在稀薄的空气中苟延残喘。 这就注定不会有出路,是一场绝对的耗费。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