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茧房的伤害
母亲去单位取东西,出来看到门口有人在卖锅和菜刀,想起我厨房里只有一把菜刀,于是就买了卖货人推荐的套装。我一看到,便说这一单卖货的至少赚了二百,往多了说能有三百元。
母亲不信,又说这是他们领导也说好的东西,又说在网上查这商品价格还更贵。
我于是打开手机,挨个东西查过去,每一件的确都能在网上找到他标注的价格,但是每一件都有同款商品只价值三十来元。
我又说你们单位门口平日如果有卖货的都会被撵走,为什么今天没被撵;你们领导为什么跑过来说这个东西好;你想想你们领导平时怎么处理这种事情。
我妈哑口无言,拍着大腿说后悔。
我接着说,商业套路就是这样,你只要听了他开头的话,就很难抵制它所带来的消费冲动。摆摊卖货是这样,推销保险是这样,看直播是这样,甚至你只是收到一条积分到期的短信也是这样。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你只能尽量防范,先想想需要不需要,再想想他推销商品时的话术漏洞。
母亲说下次一定多想想。
我不知道我的母亲下次会不会多思考一下再买,她是一贯习惯听那些洗脑话术的类型。但我只知道,我这种平日有拒绝消费的习惯的人,遇到骗子,也是毫无办法的。
骗术不是看过形式、知道原理就足够防范的东西,因为它的根源并不来自骗,而是来自人类思维的惯性。所以只要是人,总会吃亏。你不被小骗,就会被大骗。
由此想起叔叔中好赌成性、贪杯嗜酒的人来。当别人为他的选择跺脚叹息的时候,他仍陷在人性的弱点里无法自拔。
又想起因为孩子是女儿的表哥执意要看孤注一掷,说是要让女儿多长一些心眼,但他自己却沉迷羊了个羊,每天耗时四五个小时在上面,否定我对于强社交游戏毫无游戏性可言的说法。
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不仅仅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越处在信息茧房越容易被伤害的世界。
只是大部分的信息茧房建造者并非媒体,而是我们自身。
2023年,电影申纪兰的票房为450万人民币,芭比在中国的票房为2.52亿人民币。
商业电影票房多过小众文艺电影是一种必然,无可厚非。但同样是具有平权思想的题材,很多人却只知道芭比而不知道申纪兰。如果将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为营销差异,那么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选择知道芭比是由于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导致的,而选择不知道申纪兰也同样是由于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导致的。
只是这个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是否是用户的真实习惯呢?在这样的用户群体之上,是否具有一只无形的操纵他人的手呢?
当我说到这里,如果你赞同这是一种被迫让你入住的信息茧房,那我认为你大概也会认同我们破除自身信息茧房是个需要我们加倍努力的事。
如果你不赞同,认为这并非信息茧房。那我就想继续提问,芭比开始在大陆进行营销的时候,你是否在上映影片名目下看到过申纪兰;你是否在电影院的上映影片中看到过申纪兰;如果你平时不看电影,但却选择了芭比,芭比为什么会给你那么强烈的观看欲望;如果你平时关注了电影,你隐约看到了国产电影上映名单里有申纪兰,你为什么没有去看究竟谁是申纪兰?
当你否认你生活在一个人为创造的信息茧房后,你会发现,你所接受的信息都是因为你的主观喜好而被你主动挑选过的,而你正在制作一个你生活的信息茧房。
其结果就是,芭比沾了平权的思想,提及了男女不平等的范例,画面优秀等,就会被称之为佳作。
与此同时,大家似乎都忽略了,影片为了模拟“过家家”玩玩偶的孩子视野,将故事做成话剧风浓郁,童话故事转折感强烈的“非成年人”故事。其在提及平权后,平权的行动却是以男人内乱、女人趁机投票选举来实现;通过强调认清自我意义来寻找自我价值,以此达到平权目的。
说法上句句不离口号,做法上却在逃避行动。
当你认为这没有问题的时候。很明显,你已经被信息茧房伤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