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靠「方便」赚大钱
大家好呀~
这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对年轻人的描写可太贴切了——
商场只逛不买,遇到好看的衣服也是网上下单。

图源:《人物》公众号
可以说,现在线下实体店的处境有点尴尬,顾客流失得厉害。
这几年火起来的,也都是价格实惠的折扣店、临期店。
不过,我发现一类价格不占优的线下店,反倒越开越多,它就是便利店——
根据《2023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60%的地区门店数实现正增长;Top10门店总数两年增长2万家(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照理说,便利店的东西贵,拿饮料来说,比超市贵上1-2块,和现在省钱的大趋势背道而驰。
凭什么能受欢迎呢?
今天就从日本7-11创始人铃木敏文自传《我的零售人生》说起,带你看懂这个家门口的生意,为啥会吃香。

01
便利店,顾名思义,主打的就是方便。但在上个世纪,它还是个新概念。
70年代,日本零售业流行百货商城模式,顾客可以一站式购物,把该买的商品统统买齐。
由于百货商城进货量大,能压低供货商成本,在售价上有优势。
时下的小店们怨声载道,认为百货商城抢走了他们的生意。(和当前直播vs实体的争论挺像的🤔)
一片反对声中,日本政府顺应民心,推行《大店法》,对百货商城的扩张作出限制。
铃木敏文,此时是日本百货龙头伊藤洋华堂的高管,他敏锐地觉察到,中小零售店的问题,不是被大型商场抢走了顾客,而是没有提供真正的价值,被顾客所淘汰。
很多小店的品类有限,顾客如果想买雨伞和纸巾,得跑几家小店买齐。折腾的时间算下来,也够去趟大商场了。
他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能让大型卖场和中小型零售店,共生共存的双赢方法呢?
机会很快就来了。
铃木敏文参与了公司组织的海外研究活动,在美国加利福利亚,他邂逅了7-Eleven。

图源:网络
照理说,美国地广人稀,服务业分布在零散的购物中心,有限的需求是不能支撑服务业经营成本的。
但他惊奇地发现这个小店开了多达4000家,并且种类齐全:
既有咖啡、热狗,也有香皂、毛巾,好像应有尽有,什么都能买到。
于是,他决心将7-11便利店模式引入日本,但遭到了公司内部的强烈反对。
大家觉得当时超市已经在日本大行其道,很多小店的营业额都大幅跳水,这时候再引入小型店模式,是违背商业逻辑的。
但铃木敏文却并不这么看,他认为小店的机会在于两点:
一是降低顾客的时间成本。
百货商场投入大,开店少,远距离的顾客跑一趟不方便,来回一趟得3-4小时。
70、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年,大家的时间都更值钱了。

图源:datacommons.org;说明:日本80年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
比如你一个小时能赚100元,却要花3个小时跑到商场,购买价值100元的商品,就不太划算了。
小店可以开在家旁边,即便商品贵点,还是有人买单。
二是消费习惯开始变化。
70年代,日本的单身经济逐渐萌芽。回家做饭,对独居人士来说,既费事,时间成本上也划不来。
而7-11的熟食小吃,可以提供简单的就餐选择。
02
决定开店后,铃木敏文的所有决策,都围绕「便利」二字展开。
一是商品的便利性。
当时的商业习惯是大批量进货,不把进货全部卖完就不会进新货。
比如说罐头,最少要批发24-48个。结果,卖不出的商品就大量积存,而卖得好的商品却经常库存不足。
要解决库存问题,只能实施「小批量进货」,减少积压,该怎么做呢?
铃木敏文首先决定密集开店,「绝不能踏出江东区一步」。
好处是提高知名度,打一次广告,能有多家店面受益。同时,货车跑一次能送更多货,降低物流成本
再来就是刷脸,挨家挨户拜访区域内的所有供应商,用顾客对便利性的需求说服厂家,最终,获得了成功。
同时,7-11还突破业内的另一项旧有制度:共同配送。
比如你是伊利的货车,顺路捎上蒙牛、三元的乳制品。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为啥要帮竞争对手送货呢?
当时各个品牌各自为政,自己送货,每天便利店的门口有多达70辆车,严重影响了顾客进店。
并且,每个厂家送货后,总是把自家的产品摆最前面,但销售情况并不好。
铃木敏文做了个实验,将所有产品摆成一排,让顾客自由选择,结果所有品牌的销量都增加了。
就这样,7-11第一次实现了牛奶的共同配送,随后对其他产品如法炮制,送货车从70辆下降到9辆。
二是服务的便利性。
商品之外,7-11率先在便利店里卖便当、关东煮、烤肠等快餐食品,提出7*24小时全年无休,现在都已成为业界标配。
此外,日本7-11还能提供一大堆奇奇怪怪的服务:比如ATM取现金、打印传真、寄收快递,还配备了卫生间...
而这一切,都是要让顾客感受到便利,从而提供价值感。
比如7-11一开始帮忙代缴水电费,发现很多人忘带钱,索性自己开了个银行,把ATM机放在店里;

图源:网络
紧接着,又发现大家取钱的目的,是参加红白事,给别人包份子钱,随后在店里常备了红包封面。
另外,7-11鼓励所有的店铺进行「单品管理」:
根据第二天的天气、温度、附近大型活动等外部条件,设想顾客会买什么,为什么买。再通过小批量订货,用销售数据检验正确性,反复校验,来提高销售额。
每天产生的海量,会在全球加盟店共享,提高经营效率。
目前,7-11全球门店数超过7万家,正如铃木敏文期待的那样,小店和大店的客户需求不同,确实能共同发展。
讽刺的是,当7-11营收稳步增长时,母公司伊藤洋华堂利润出现下滑,百货商城抱怨是天气差、石油危机导致的。
铃木敏文不认同问题出在外部,他跑去商场看了看,结果发现衬衫只有大号和小号,没有中号。
因为当时服装行业的惯例是,一次性订货13件各种尺寸的款式。
标准身材的人数多,中号最畅销,很快断货。大号和小号只能积压在货架上,卖不出去。顾客买不到想要的商品,久而久之也就不光顾了。
铃木敏文惊讶于母公司的不思进取,随后将7-11「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移植到伊藤洋华堂上,改善库存,化解了危机。

03
再看看国内便利店的发展。
咱们便利店起步比较晚,因为以前大家更在乎「便宜」,愿意为了省钱,多跑几条街去大超市。
只有当时间成本变高了,便利店的「方便」才有价值。
参考国际经验,人均GDP到达1万美元时,便利店行业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内地便利店,也是从大城市开始。比如上海,20年前就能看到全家、罗森了。
随着迈过1万美元门槛的城市越来越多,便利店也逐渐遍地开花。
你可能会奇怪,身边怎么没见着7-11?是不是水土不服?
刚刚提到,便利店往往采取「集中开店」策略,这样供货的成本低,广告效果好,能带来规模效应。
7-11较为集中的北京,单店日均销售额能做到2.4万元,比同行(5000元)高出不少。但由于很晚开放加盟,再进入其他地区已经失去了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本土便利店来势汹汹。人均便利店最多的太原、厦门、东莞,坐稳山头的都是本地品牌。
特别是太原,「三步一唐久,五步一金虎」成为当地人的顺口溜。
两家超市深谙7-11的服务之道,将便利的需求挖掘到极致——
店内可以买彩票、修电器、自住打印,店员还可以帮你和面、给老人送货上门、提供遛狗服务。

图源:网络
如今外卖1小时内就能送达,便利店服务的价值,将比以往更重要。
在7-11五十年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商场和便利店聚焦的是用户的不同需求,彼此并不完全是竞争关系。
我们既有逛商场的社交需求,也需要便利店的救急,电商的低价同样不可或缺。
不同的业态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能根据自己的优势,给用户提供价值,就算贵一点,也能活的不错。
好啦,铃木敏文的自传就和你聊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