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经验谈1:独立思考的弊病
刚开始读过几本书后,会很自然的意识到读书带来的思想冲击,这种冲击会给人一种感觉,人要保持独立思考,而非盲信。独立思考,对于有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人来说,成为一种美德,一种值得炫耀的秉性。但随着阅读量进一步上来,就会有一个困惑,什么都懂点儿,却不够深入,似乎陷入到了一个知识瓶颈,很难继续突破。
在这个阶段继续热衷于独立思考,就会陷入思想混乱,表现力强的人会走向极端独断,唯我独尊,傲视一切。这很快会摧毁内在的探索欲望。
事实上读书的核心要义,不是将知识装进脑袋里,而是提升思维能力。当阅读康德时,不是将康德说过的道理记住完事,而是要让自己的理解能力至少提升到康德文本的水准,具备康德一般的思维分析水平,这需要精细化阅读。具体读康德还是歌德,韦伯还是福柯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那就和个人的情趣相关了。
用经典作为必修课,进行思维训练,提升思考能力,这是重要的。梳理文本的权威意识,才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盲目的独立思考,只是无知重复而已。
如果人的心灵是白板,那使心灵得到教化,最有质量的方式不是胡乱翻阅,而是将思想暂时的放置在一个传统脉络里。这个暂时可能是几月甚至几年,对这一传统熟悉后,再跳出了反思。读书如果没有传统,就好像行走武林无宗无派,那就只能是贩夫走卒,而不能成为大侠。传统提供的是聚焦的主题和研究的风格,有助于思想根茎发育成参天大树。独立思考建立在根基上,越滋养越茂密。
一个迫切渴望自由思考的人,需要约束自己的思想。约束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有价值的思考,而非仅仅满足于标新立异。在寻求即时快节奏阅读的社会,为自己的思想培育土壤,是一种更具智慧的投资
-
独立器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1-04 20: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