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精神困境对于人而言,一直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自古以来人就在精神困境中求生存。无论是造福一方、流芳百世的先贤,还是作恶多端、遗臭万年的暴徒,或是在时代的浪潮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只是专注于每一日生活的平民百姓,都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困境中。
儒学开创者孔子竭其一生执着于在“有”的维度开拓宣扬、传道授业,却在《论语》中留下了对曾点“浴沂咏归”的认同和赞叹;
一代枭雄魏武帝曹操南征北战,挟天子令诸侯,却在《短歌行》中感慨“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面对东汉、魏晋以来的儒学理想的走形崩塌,嵇康、阮籍等人选择聚于竹林,他们的事迹和形象被老百姓记录下来,成为时代的偶像;
宋代文豪苏东坡留下了“应似飞鸿踏雪泥”、“一蓑烟雨任平生”、“沧海寄余生”等文句,也同样是对生命短暂而无常的感叹;
到了晚明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向内求诸本心的致良知思想时至今日还影响了无数人;
民国时,弘一法师李叔同历经了绚烂多彩、和光同尘的世俗生活,最终还是选择了青灯古佛,走向了对无限的“无”之境界的探求
近日读北大陈来先生所著《有无止境》,得到很多启发和思考。为什么有越来越多人关注王阳明,想要了解阳明心学和背后的精神哲学思想?一定程度上,阳明学被不少人理解为“成功学”,也有不少人把阳明心学当作抚慰现实生活波澜挫折的“安慰剂”。从哲学本体和阳明学要义的角度来讲,这两种方向无疑都是偏颇的、不正确的。反过来,不得不说,有不少人愿意花时间读阳明学,无论是否把它功利地当作指导现实的工具,都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无论从经验现实角度还是从道德伦理角度,都是一种探索。
关于随时代出现的各种社会危机和世界性问题,中西方哲学思想家、文学艺术家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究其根源,除了全球化和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外,当我们回归人文主义思想的以人为本的内核,很可能将得出一个结论——与我们的先人一样,现代人普遍都在某种(虚无主义的)精神困境中生存;面对精神困境,现代人必须通过某种存在方式去应对,而应对的方式没有标准答案。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看,在“祛魅”的时代,人在当代面临的精神困境,相较于历史情况,可能更复杂、更不可控,也可能将带来更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