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声称为底层呼喊的可耻的人

在我写书的时候,有两点是觉得可怕的。一是怕让人以为我在心理学方面什么都懂,在生活方面足可以成为导师;二是怕让人引起过分的共鸣感。
写作者,尤其是网络写作者都知道,共鸣感是很“珍贵”的。据说知乎等平台都在传授所谓的情绪价值,其实也不外乎引起读者的情绪共鸣。
尽管已经几年出不了书,但仍有读者反馈说,读我的书前半段很有共鸣,但后半段则不太明白了。看到这种反馈我其实并不开心,因为共鸣什么的根本不重要,我需要表达的并不是我的遭遇和他人有多少类似,而是我通过了痛苦的折磨得到了什么。我的思考、学习和成长才是表达的根本。
情绪本身,在我这个学习心理学的眼中,一向没什么价值。甚至认知越低,情绪的破坏力就越大。但网络上就存在着这样一批所谓的写作者,他们并不表达,也没有任何建树,只不过通过所谓的情绪共鸣,看似为底层的人为弱势的人呼喊鸣不平,其实不过是利用这种共鸣获得流量变现。
这很罪恶。但这种罪恶往往能够引起所谓的共鸣。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共鸣无非是一种群体性认可。这种认可毫无作用,但破坏力极大。
比如,身为弱者,我们或许不懂基尼系数是什么名堂,但一定知道这个社会贫富差距非常大。于是一时间,阶层固化永不能再翻身,精英阶层完全不懂百姓,寒门难出贵子,等等,所有的言论都出现了。这些作者是如此的愤怒,所写的文章似乎是一把匕首刺向“敌人”的胸膛。
这些言论不仅语言流畅,而且各类图表一应俱全,比如现在我才知道中国有一类阶层被称为天阶,据说只有100人左右(作者难道专门进行过调查研究?)。像我这等弱民,看完之类,自然也要义愤填膺。然而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有些不太对劲。
阶层固化永不能再翻身,经过翻译,是不是变成了:我再也不可能像他们那么有钱。
寒门难出贵子,经过翻译,是不是变成了:我的孩子再也不可能像他们的孩子那么有钱。
当然,贫富差距大,这不能否认,这也绝对不是健康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很扭曲了。然而再往下看,作者对此有何高见?是不是说要不咱别干了?或者说干脆反了?或者还有另外的方案?全然没有。有的只是:你们看到了吧?你们愤怒了吧?你们产生共鸣了吧?
很好,给我点赞吧。
除了点燃我们这些底层人弱势群体的焦虑恐惧和愤怒之外,什么也没有。
再往下挖,就可以挖出这些人苍白的眼光来。对他们来说,有钱没钱是一切的标尺,不管用什么词眼去粉饰,什么精英阶层啦,什么高端人群啦,其结果就是财富的多少而已。
这种逻辑就很怪异,比如我这辈子当然不可能赚1个亿(要不就一百万?),虽然对别人来说这是小目标,但这就是阶层固化?
比如我的孩子当然不可能从小就各种精英教育资源逆天,然而不这样就不是贵子?
在中国人的眼中,只有穷人富人的二元化区别,就没有一个普通人的存在?
不,也有。他们称其为中产,他们口口声声说其中也有被称为“中产陷阱”的东西,说这些中产目前都在替富人接盘,好像处于中产的人都是笨蛋。
阶层固化当然是可怕的,这意味着社会上有一批既得利益者,社会财富分配很不公平(比如那条鲶鱼)。但比阶层固化更可怕的是认知固化,即一切都用财富来衡量。这种认知依旧将社会当成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不然他们靠什么来引发人们的焦虑呢),事实上,我发现这个社会之所以戾气很浓,是我们在一个温饱基本满足的背景下仍然采用了求生模式:不是你得到就是我得到,是零和博弈。
但这种模式就是唯一的道路吗?如果是,那么底层人民确实很绝望,因为他们或者他们的后代基本没啥希望坐拥上亿资产。但是不是有种可能,在社会整体追求分配公平(这是体制机制问题)的同时,就个人而言,我们能否放下焦虑想一想,我们的小目标是不是一定要聚焦在钱上呢?除了求生模式,是否还有求乐模式、求理想模式和求智慧模式呢?
我昨天想到这个问题时给自己鼓励了一句话:我的肉体可以永远停留在底层,吃着粗茶淡饭,然而我的认知一定不能被底层囚禁,在这个范畴内,并没有人给我任何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