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81) - 刺要论篇、刺齐论篇
五十、刺要论篇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
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sù)泝然寒栗。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㑊然不去矣。
倪师注释:
黄帝说,希望说明针刺的要领。
岐伯答道,病有表里,刺法亦有浅深,各有依归之法则,切不可太过的施用或不及的刺法。
针刺太过则生内伤,不及则反生外病。一旦如此,则病邪必加重。针刺浅深不知,反生大害,五臓受其影响后,日久必生大病矣。
所以说,有的病存在皮肤肌肉中的,就可分为只在皮肤的,有的在肌肉中,有的在血脉中,有的在筋上,有的在骨上,有的在髓中。
因此知施用针刺此类病时,病在肌中,刺必不伤皮。皮肤受伤则会影响内部,动到肺臓。肺因此伤则秋季易病温热之疟,表证是阵阵的恶寒。
病在皮,则刺皮不可伤肉。针刺太过伤及肌肉,必内影响脾臓。脾一旦受影响,则每季之最后十八日共七十二日之时,易病腹胀满心烦、没有食欲。
病在肌肉,则针刺肉不可伤及血脉。一旦太过伤血脉,则内影响心臓。心伤则夏季生心痛之病。
病在脉,针刺脉不可伤及筋。一旦太过伤到筋,则内会影响到肝臓。肝受牵引,则春季时节不病热症,则筋弛缓无力。
病在筋,则刺筋不伤骨。骨伤则内会影响肾臓。肾臓受其影响,则冬季主肾之时会病胀满、骤痛。
针刺骨病时,不可伤髓。髓一旦受伤,令人形消、虚烦、足膝酸而无力,全身疲劳而行走不得也。

课堂笔记:
1.六千多年前就有针灸了,如果把针灸和内经放在一起比较的话,针灸比《黄帝内经》还早。先有针灸,后有中药。
2.“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黄帝问针刺的要法。岐伯说,针灸要掌握的原则,就是不可过与不及。
3.当我们知道病在表,就下针浅一点。如果是很表,针在皮肤上刮刮就好了,不需要刺进去。如果病在肌肉里,那针就下在肌肉里;如果病在筋上,针就扎在筋的旁边;如果病在骨边,针就扎到骨边。
4.如果病在肌肉或筋上,你一针就给他下到骨边,这就太过了;如果病在皮上,你给他下到肌肉,也还是太过。
5.春夏时阳气比较旺,针下得比较浅;秋冬时阴气比较旺,阳气比较衰,针下得比较深一点点。这是按照节气来算的。但我们有时不能看春夏秋冬,如果病发生在夏天,可它是阴症,针也要下得深。

6.人生在天地之间,所以我们要去注重春夏秋冬。春天是肝臓,夏天是心臓,秋天是肺臓,冬天是肾臓。但当病邪进入内臓时,你先不要管外面的节气。例如在肾臓的季节(冬天),你遇到了心脏病的病人,此时你还是要按照夏天的针法来治疗心脏病。而天外的节气会告诉你病人的病情会在什么时候恢复,什么时候严重,什么时候持平。


7.实际上我们医生不能替自己家人看病,为什么?因为心会慌,心会乱,看不准。
8.“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如果病得深,你扎得浅,病就会深入;如果病得浅,你扎得深,就会伤到正气,病也会往里面跑。所以深浅一定要拿捏得准。
9.比如现在有一个人皮肤很痒,得了风疹,你下针就很浅。如果有个人膝盖痛,即病在骨头,那么我们下针就深到骨边。我们甚至还有透针,从阳透到阴,这是最深的针,没有办法比它再深了。
10.“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如果针的深浅不得要领,反而会内动五臓,以后就会生大病。

12.“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sù)泝然寒栗。”病人如果病在毫毛,那么针只要在皮肤上刮一下,不用刺进去,就会好了。如果刺进去伤到皮了,则内动到肺。因为肺主皮毛,肺动则秋病温疟,即秋天开始生咳。泝(sù,同溯),意思是水逆着走。寒栗是汗毛都立正、反逆过来了。
13.“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如果病在皮上,却刺皮肤伤到了肉,此时会伤到脾,脾动则会在长夏时心腹胀满,不喜欢吃东西。“七十二日四季之月”即长夏。
14.“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如果病在肉,我们下针时就不能伤到血脉。伤到以后心臓会在夏天有问题,因为心主血脉。
15.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肝主筋,心主血脉,其他的依此类推就可以了。

16.“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如果病在肌肉,但下针很深,下到大筋旁边而伤到筋了,病人当时不会有事,但病会延伸到肝。肝伤了的话,到春天时病人就会得热病,筋就会有问题。
17.所以刺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要在皮就刺皮,在肉就刺肉,在筋就刺筋旁,在骨就刺骨旁。
18.我们有个梅花针,即在皮肤整片是红疹刺痒时使用。我们会直接在皮肤上敲击放血。那个针头很短、很细、很浅,你再打用力一点还是那个深度。所以工具很重要。

五十一、刺齐论篇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那针刺之深浅如何区分呢?
岐伯答道,刺骨病时不可伤筋。刺筋病时不可伤肌肉。刺肌病时不可伤脉。刺脉病时不可伤皮。刺皮病时不可伤肌。刺肌病时不可伤筋。刺筋病时不可伤及骨。
黄帝说,我未能了解老师的意思,请为我再详细的说明。
岐伯答道,所谓刺骨病无伤筋,就是下针到筋位即起针,不至骨位也。刺筋病不伤肌者,针至肉乃起针,不深到筋位。针刺肌病不伤血脉,乃针深及脉时就起针,尚未至肌位也。针刺血脉病时不伤皮者,乃针至皮位而起针,不深及脉位也。
所谓刺皮而不伤肉者,因病在皮中,深入皮部即可,再深则伤肌也。刺肌而不伤筋者,乃针入肌中即可,过深伤及筋位,即太过也。针刺筋病不伤及骨者,乃针至筋位即可。不可中骨,过深则伤骨也。
此二者不及与太过,不及则病不去,太过则病邪更深入,皆达反针刺之法则也。
课堂笔记:
1.“愿闻刺浅深之分。”如何区分深浅?
3.“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这个是不及。你刺骨时,针就要到骨;刺筋时,针就要到筋;刺皮时,针就要到皮;刺肌肉时,针就到肌肉。

4.“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这是太过,超过一层都算是过。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