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水生生物博物馆
武昌东湖边,紧挨武汉大学,有这么一个水生生物博物馆,算是武汉比较小众的博物馆。按照关系来说,这里隶属于中科院的水生所,特色是展览了大量的水生生物标本,尤其是淡水鱼类。
不过博物馆需要预约,即使预约了也未必开门,还要到地方打电话才会有专人来开门。带来的好处是,人是真的少,基本都是个人专场了。

水生生物博物馆本身历史悠久,历史沿革自1930年的中央研究院开始,据说有40多万号的标本,但是实际展出的只是部分精品。

馆内藏品中历史最久的一种,1899年在吉林延边汪清采集的日本七鳃鳗标本。典型的江海洄游型鱼类。

青藏高原的斯氏高原鳅,属于分布海拔最高的鱼类。

已灭绝的异龙鲤,分布于云南异龙湖,因为1980、1981、1982连续三年的大旱导致湖泊彻底干涸而灭绝。

双须叶须鱼,拥有446对染色体,已知最多的鱼类。

镇馆之宝:矛尾鱼,产自南非。这种鱼类一般被认为是6000万年前已经灭绝,结果在南非和印尼都发现仍有存在,腔棘鱼类一般认为都只有化石遗存,因此被认为是“活化石”。

中华鲟:曾经宜昌的中华鲟研究所有很多,但现在不开放了。

西伯利亚鲟,在国内常被当做中华鲟来卖:

西伯利亚鲟鱼这个比较传奇的故事,引用知乎别人写的内容如下:
苏联当年搞的一个杂交经济鱼种,食性杂、繁殖快、抗病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国内很多养殖的。
这是一个很传奇的鱼种,一己之力拯救了中华鲟。
开始的时候养殖的西伯利亚鲟根本卖不出去,因为这个鱼虽然肉质还行,但对国内来说是个新鲜事物,接受度不高,吃的人很少,养殖户赔的翻白眼…90年代吃中华鲟蔚然成风,国家重拳出击不让吃了,然后这些养殖户就把自己养殖的西伯利亚鲟鱼冠以“养殖中华鲟”的名义出售,因为价格低廉(现在35元一斤),肉质也还可以的缘故,一炮而红。
本来那帮人吃中华鲟也就是图面子图新鲜,根本没注意也不知道真中华鲟长啥样,现在这玩意儿满大街都是,还贼便宜,就既没有面子也不新鲜,就不吃了。对更多的以前吃不起现在想尝试的普通人来,有了不犯法、0道德压力、廉价的“养殖中华鲟”,外加以前一堆土大款趋之若鹜,就是传说中背上那根筋是中华鲟精华可以“强身健体,舒筋壮骨,滋阴壮阳”的buff加持,正好尝一尝,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杂交鲟鱼销量一直很不错,养殖户赚到了钱,又改进技术,进行品种优化,将其中一部分个头大、更活跃的鱼筛选出来,冠以“野生中华鲟”的名义出售,售价大概在50-75元之间(现价),销售也很火爆。
正是这一举动,彻底拯救了中华鲟。因为不法分子冒着蹲苦窑的风险盗捕野生中华鲟,最多只能卖75一斤,这买卖傻子都不会干,也就基本没人去盗捕中华鲟了。75一斤的鱼,吃中华鲟的那帮人不觉得有面子,也就放弃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政府层面从来就没有进行过辟谣说那是来自西伯利亚的杂交鲟不是中华鲟…
毕竟如此善举,养殖户赚到了钱,馋鬼吃到了“中华鲟”,不法分子无利可图,中华鲟得到了保护,一举多得鬼才会辟谣…
最后:
苏联当时捣鼓这个鱼,目的就跟很多热带亚热带地区捣鼓巴沙鱼、罗非鱼是一样的,为了得到一种多肉、无刺的经济鱼类。苏联纬度高,就选择了捣鼓杂交鲟鱼。
而我国特别喜欢捣鼓鱼类品种培育和养殖的劲头,确实是跟苏联一脉相承…

还有一些就是比较奇怪的类型:
眼睛退化的洞穴鱼类:

非鱼类的水生生物:

本地人最爱的panghai

龙虾标本:

乌贼科:


另一种七鳃鳗


鳄雀鳝

非洲肺鱼

棘胸蛙

吉拉毒蜥

巨蜥

佛州王蛇

山瑞鳖







不过以水生所自己比较骄傲的,还是青草鲢鳙这些能饲养的家鱼,就是这些鱼类的养殖,供应了中国内陆市场的大部分水产供应:
鳜:

鲥鱼:

湖北人的最爱,翘嘴鲌,俗称大白刁。

湖北名气最大的,团头鲂,俗称武昌鱼。

青鱼:

草鱼

鲢鱼:

鳙鱼,也就是胖头鱼:

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

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

白鱀豚“淇淇”


已灭绝的白鱀豚的脑部标本

江豚骨骼标本

中科院水生所历史其实很长,但目前存在感并不高,老一代科研人员的成就并不为人所知。即使到今天,并没有多少人了解这个机构,更何况水生所的博物馆:


最后来个惊悚的:大白鲨颌骨

新丰美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千年乾陵 (4人喜欢)
- 千古雄关,新安仍在 (10人喜欢)
- 很小很小的义马 (3人喜欢)
- 渑池会 (5人喜欢)
- 南京,南京城墙博物馆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