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看了一些影视剧和书,只要谈到教育和圈层,必然引起大家强烈共鸣。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大的社会,教育回报率越高,全民的教育焦虑也越大。比如,美国、韩国、印度、中国等等,你说咱什么时候听说芬兰、瑞士这些地方娃儿天天刷题,家长砸锅卖铁上新闻的。不巧,我们就身在其中,所以管你鸡血还是装睡,一旦有了娃,就会被这股社会洪流冲进赛场。她们跟我说,不要觉得这有什么,我们家孩子的日程里面还有吃饭时间,谁家娃儿只能在车上吃!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今年的小升初政策是这样的:政策出来,部分网友解读为“太棒了,我们进入了凭运气上好学校”的时代。然后,就是上海著名私立华二中学的“怕你不来,怕你乱来”红遍网络——大意就是,如果家长没有背景和财力,你就不要乱来了,来也来不起。最近小区妈妈群里流行的新段子是,学渣快速实现了学习能力的财务变现,请妈妈代谈一个好价钱。前段时间,著名的咨询顾问刘润老师从经济学角度谈了他对2020年教育新政的看法,从需求、供给和歧视的角度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刘润老师说,在中国,好的教育资源永远是一堆苹果里最大最红最脆的,然而面前却有100个如饥似渴的孩子。好吧,供给侧说,那咋办,好苹果就给那些“成绩好”的小朋友吃吧。然后需求侧的家长们就调动所有力量和资源,刷题,上补习班。看着孩子怪可怜,供给侧说,那咱们不要这么搞了,“按区划片,就近入学”吧。然后家长们就开始买买买,买下了好学校周围的学区房,没有钱买学区房的孩子就受到了歧视。真的会出现段子说的那样,不想把鸡娃命运交给“运气”的有钱家长们,一起筹钱来“打发”摇中的某些孩子吗?供给侧不改革,需求侧的竞争就永不会结束,只是每次都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而已。”当然,也有很多家长和机构,看到了传统赛道短时间的迷之无解,于是另辟蹊径。在公立、私立之外,选择了“国际教育”、“探索性先锋教育”,还有“在家教育”等形式。在家教育在台湾和美国相对普遍,国内比较著名的就是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家教育自己孩子的故事起来很成功)。还有像华德福、成都先锋教育社区、北京一土教育等机构,他们的教学模式完全颠覆现有的学科制,按照项目制和导师制来培养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像研究一个课题一样开展这学期内容。(某机构的开学典礼在故宫穿越,以及这个孩子这学期的选题)说实话,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我自己都渴望参与到孩子们自己选择的有趣且走到底的项目中去。但,仔细琢磨,做为一对4岁孩子的妈妈,我需要充分考虑家庭的财力、家庭其他成员对教育的看法,孩子的特点,以及我能付出多少精力全程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去这些综合因素。不同的教育方向,所需家长的时间投入,对家长的个人素质要求和家庭财务要求,差别巨大。但无一例外,在这个时代,好的教育必然是昂贵的,时间的昂贵,钱的昂贵。最后来说说我们的孩子,他们的天分和特点是如此的不同。但我们都需要时间,孩子也需要在社交和知识的接触中,逐渐让自己的某个样子和能力变得鲜明。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我觉得没必要看新闻、看政策盲目焦虑,但需要充分了解在教育这个问题上:三个差异很大的“孩子”,可能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虽然横在他们前面的社会阶层,资源不平等的藩篱几乎不可能翻越和铲掉。但政府在试着以“公平”垫高每个参与的孩子,当然效果和路还有很长,可能不是咱家孩子可以等到的。最后,送大家一首关于孩子教育的散文《牵着蜗牛去散步》,非常美,点击阅读原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