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83) - 刺志论篇
五十三、刺志论篇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盛身寒,此谓反也。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道,请说明虚实的要件是什么呢?
岐伯答道,一般状况是肉体充实表示气实,肉体虚弱表示气虚,与此相反的即是病。
食欲旺盛表示气盛,食欲减弱表示气虚,这是正常的现象,与此相反的表示病态。
一般而言,脉呈实大表示血实,脉呈空虚表示血虚。与此相反的,表示生病了。
黄帝问,相反的状况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答道,气虚之人却有身体发热的现象,这就是反的症状。
饮食多量反呈现气少的现象,这就是反的意思。吃不下食物,反而呈现气盛,这也是反态。
血脉壮盛而血反少,这也是反态。脉形缓小但却血量充实,这也是反态也。
人之气盛反现身体发冷,这是得到伤寒的病。人之气虚反现身体发热,这是伤于暑气之故。
食入多量谷物反而出现气虚的,表示病人必先大量失血,湿居少腹下侧而成的。饮食量少反呈现气盛者,病邪必生在胃,连及到肺造成的。
人之脉形小但血过多者,此因留饮在中焦而生湿热造成的。脉形大而血反少的,这是肝不藏血,谷物之精无法化血而成的。
凡是实证的,都是气在体内不出而成的。凡是虚证的,都是气离开身体无法居中而成的。气实的病人一定出现热证,气虚的病人,一定出现寒证。
针刺实证之病人,起针时必手不按针孔,使气出也;针刺虚证之病人,起针时必手按压针孔,不使气出也。

课堂笔记:
1.“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黄帝问,虚和实怎么辨证?岐伯说,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这是常人。你如果长得很结实很壮,气实;如果长得瘦瘦干干,没有气,这是常态,反者就生病。比如有个人长得很壮,可是完全没有元气,这就是生病了。
2.“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胃口很好的人,气盛,胃口不好的人,气虚。反者为病。
3.“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你怎么知道一个人是血实还是血虚?——摸他的脉:脉是很实的,血实;脉是很细的,血虚。反过来的就是病态。
4.“气盛身寒,此谓反也。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气是阳,气虚的人应该身体觉得冷。现在气虚的人生热,这就是反,即病态。
5.“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饭吃得很多,元气还是不够,讲话还是没力,这是反,这是生病。吃不下东西却气盛,不断在气喘,这也是反症。
6.“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很多血亏(贫血)患者,症状都是脸色发青、暗沉,讲话比较没力量,手臂抬起来时内侧冒青筋。
7.“气盛身寒,得之伤寒。”很强壮的人气盛,应该不会怕冷。如果壮汉穿了很多衣服,盖了好几条棉被还是冷,就是得了伤寒。
8.“气虚身热,得之伤暑。”一个人如果没元气、没力量,却全身发热,这是伤于暑气,暑气太热。这是由于病人已经有热,再遇到了天阳的暑热,热上加热,则伤于暑。
9.“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如果一个人吃很多东西,精神还是不回去,则一定有所脱血,即难免有出血的症状存在。
10.“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肺也。”你吃东西吃得不多,但气很盛。这是病在胃和肺的地方。这都是反,反都是病。
11.“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嗜酒的人都属于这种类型。吃鱼也会热中。
12.“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脉浮起来的,都是属于风脉。
13.“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所谓实者,气之实证代表气入;气之虚者,气出也。比如有人气喘,吸气有问题,为实症;吐气有问题,为虚症。

14.气实者一定是热,气虚者一定是寒。所以虚实也可以用寒热来表示。即病人平常感觉到很热的,都是气实;平常感觉到比较冷的,都是气虚。
15.“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治疗虚症,下针时要赶快把针下到针口,不要让气出来——病人已经气虚了。治疗实症,出针时不要去按针口,要让气漏出来一下。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