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有感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史铁生那富有深度,充满对生命思考的文字;在史铁生的众多作品中,我时常会被他的随笔散文《我与地坛》打动。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部充满哲思的散文集,可以说这是他的灵魂代表作,可以折射出他积极坚韧的灵魂光芒。其中收录了同名散文《我与地坛》以及其它如《合欢树》、《秋天的怀念》、《记忆与印象》等优秀散文。在中学时期的语文书上,我也曾初次阅读过它们。只是初读时,能知其中意,却不解其中味。
《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包含了7个部分,都是作者关于地坛的回忆录。在这7个部分中,我最受感动的要数前两部分,分别讲述了他对生与死的思考顿悟以及他对母亲的理解和愧疚。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是他常去地坛的原因,表面上是逃避,实则是一种情绪的排遣,一种在安静的独处环境中才能找寻到的排遣。在那样的环境中,内心对于行动不便的失落,对于残酷命运的愤恨,对于往后生活的迷茫都能得以疏解,犹如把内心的孤寂苦闷统统倾诉于树洞,而地坛的那个古园便是他精神上不可或缺的树洞。
坐在轮椅上,身体可以停止前行,可是思想却步履不停。他一连几个小时都在专注地思考生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后最终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这是他在残疾后开始轮椅生活时的必经心路历程,我想,倘若我与他一样从此失去了行动的自由,需要余生与轮椅为伴的话,怕是更会无休止地思考生死与命运这样深沉但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想清楚了人生的意义,想明白了生与死的不可抗拒性,才能在脆弱的内心筑起一道坚韧的围墙,保护着自己,从此不再对命运的残忍不公而耿耿于怀。
接着,就是思考怎么活的问题。他说这个问题不是在某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就能解决的,需要终身与之为伴却不得不持续想着它,就如陪伴自己终生的魔鬼或恋人。也因此,十五年间,他一直会去那个古园,去那里默坐、呆想、整理思绪、窥看心魂。在我看来,此时的古园犹如一盏黑夜的明灯,照亮了他今后得以坚持活下去的人生之路。这盏灯是他的信仰,是他精神世界的一大支柱,也是他生活的一个寄托。比起在家这样相对狭小封闭的空间里待着,古园的开阔,荒芜却不衰败给他带来了太多内心的安宁,颓丧后的振作与思绪的解放,这也为他在记录这段经历时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灵感。
后来,他在古园里,在轮椅上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他说:“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他那时经常发脾气,会发疯一样地离开家,从园子里回来后会一言不发,完全没有顾及到母亲的感受。他的母亲既不想阻拦他出去走走,因为担心他在家待着会更加苦闷,又会担心他一个人坐着轮椅出去走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会遇到些什么。母亲的内心无疑是矛盾而更加悲苦的,而这一切,当时过于年轻的他只被残疾后消极情绪的泥淖深深困住而丝毫未考虑察觉到。
这更为他日后的回忆与反思增添了几分对母亲的理解,愧疚甚至是忏悔。他说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可是却不知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他理解了母亲的想法:母亲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是这事谁也无法代替。母亲还希望儿子要坚强地活着,并且还得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但是没有谁能保证这条路最终能被找到。因此,他领悟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到这里,他完全理解了母亲的悲苦与不易,对自己当初的时常发脾气,任性摔东西,自顾自地出去走以及忽略了母亲的感受都无不感到万分愧疚。如今母亲不在了,他内心每每想到这些,都无比愧疚自责,忏悔自己在母亲也最需要关爱的时候没有对母亲更好些。
最终,他想通了一件事——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与其说,《我与地坛》是一篇讲述作者在地坛驻足时的回忆与沉思录,不如说,这是他在20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却截瘫残疾后由想死到想生再到珍惜生命,好好活下去的心路历程的呈现。在这个呈现的过程中,一方面给予了读者珍爱生命的鼓舞与热爱生活的激励,一方面也唤醒了读者对于父母对于亲情的珍惜,要知道他经历了小说获奖却无法向母亲分享喜悦的失落,一定更能体会到一种莫大的遗憾和感慨,那便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图书馆的一角,当我从书架上自然而然地取出这本百读不厌的书,翻开第一篇时,立刻被那娓娓道来的文字再次吸引到了另一个世界,那是曾经的他置身于地坛古园的场景。仿佛他成了我的导游,他的文字成了旁白,我身临其境,在倾听着他诉说他那15年间在地坛古园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书名要以这篇散文为题。因为,这篇散文是这本散文集的灵魂之眼。
当我再次读到他的这篇文章时,我不由得又一次湿润了眼眶。他是身残志坚的代表,用残缺的躯体书写出了最健全的人生,也传达出了最积极的思想,无时无刻不激励鼓舞着我在人生的至暗时刻砥砺前行。轮椅上的生活让他对生活,对生与死的思考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也散发着一丝悲痛,无奈,孤寂和凄凉。他对深爱自己的母亲无比怀念,忏悔自己在母亲生前没有对他更耐心更关心些,这样的经历于我而言是一种无声的教诲,让我意识到亲情的可贵,意识到在父母有生之年应该多给予他们一些关爱,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有限时光。
长大后,喜欢拿喜剧作品来改善心情,抹平生活苦痛给心灵带来的创伤,更爱用悲剧作品来思考人生,寻求共鸣,这种对人生苦乐,生离死别无奈的共鸣,我在《我与地坛》中找到了。
-
豆友130498069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5-05 12:25:21
-
Schiel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30 22:02:01
-
🌈Gabriel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15 09:37:19
-
夜行的驿车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0 07:09:07